首页> 全诗>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时间:2025-08-30 19:00:02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黑暗。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入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社会批判精神与艺术特色。

原文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砍柴烧炭。

满脸灰尘烟火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只为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

可怜他衣衫单薄,却因担忧炭价低贱而盼望天气更寒冷。

昨夜城外积雪一尺厚,清晨他赶着炭车轧过冰辙。

牛困人饥太阳已高,只好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脚。

忽然两个骑马人轻快而来,原来是穿黄衣的宫使和白衫的差役。

手持文书口称皇帝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往北拉。

一车千余斤的炭,被宫使强行夺走,老翁无可奈何。

只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胡乱系在牛头上充当炭钱。

注释

伐薪烧炭南山中:南山,指终南山。老翁以砍柴烧炭为生,点明其艰苦劳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形容鬓发斑白,“十指黑”凸显长期烧炭的辛酸。

心忧炭贱愿天寒:矛盾心理描写,衣单却盼天寒,反映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指宦官,“白衫儿”为其随从,暗示宫市制度的腐败。

半匹红绡一丈绫:“绡”“绫”为丝织品,实际价值远低于炭价,揭露宫使的巧取豪夺。

创作背景

唐德宗时期,宫市制度成为宦官敛财的工具。白居易时任左拾遗,目睹百姓被盘剥的惨状,写下《新乐府》五十首,《卖炭翁》为其中之一。诗中借老翁的遭遇,直指宫市之弊。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叙事为主,前八句刻画老翁形象与心理,后八句揭露宫使暴行,对比鲜明。

2. 语言:白描写实,“满面尘灰”“牛困人饥”等细节极具感染力。

3. 思想:通过个体悲剧反映社会矛盾,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4. 艺术特色:矛盾心理、细节描写与冷峻讽刺相结合,强化批判力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底层苦难的镜像

白居易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记录了卖炭翁的一天。从“伐薪烧炭”的艰辛,到“愿天寒”的扭曲心理,再到“充炭直”的荒诞结局,层层递进。诗中未直接抒情,但老翁佝偻的身影与宫使的“翩翩”姿态形成刺目对比,无声控诉着制度的吃人本质。这种“以事写实,以实刺政”的手法,正是新乐府诗的精髓。

范文二:宫市之弊的匕首投枪

“手把文书口称敕”七字,撕开了宫市的合法外衣。宦官以皇权为幌子,行掠夺之实,而“半匹红绡”的象征性补偿,更暴露了权力的虚伪。白居易将批判矛头直指制度设计者,其胆识远超同时代诗人。末句“系向牛头”的戏剧性场景,犹如一柄匕首,剖开了盛唐繁华表象下的脓疮。

关于《卖炭翁》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伐薪(fá xīn,砍柴)、辗冰辙(niǎn bīng zhé,轧过冰辙)、敕(chì,皇帝命令)。

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反对六朝浮华文风。

意象分析:“烟火色”与“黄衣”的色彩对比,暗示阶级对立;“牛困人饥”象征民生凋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何所营:__________

(2)驱将:__________

答案:

(1)用来做什么

(2)强行赶走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底层百姓在剥削制度下的生存悖论:越是贫苦,越需依赖残酷的环境换取微薄收入,深刻揭露社会不公。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卖炭翁》与杜甫《石壕吏》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叙事体揭露社会黑暗。异:杜甫以对话展开,情感沉郁;白居易以旁观视角白描,讽刺更显冷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