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代表诗作,以深沉雄浑的笔触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抱负。本文将从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四言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短暂能有多少岁月?
如同清晨的露水,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激昂慷慨的情绪,难忘心中的忧思。
用什么排解忧愁?只有美酒杜康。
穿着青色衣领的学子,长久牵动着我的心。
只为你们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
鹿群呦呦鸣叫,啃食野地的艾蒿。
我有尊贵的宾客,弹瑟吹笙相迎。
明亮如月的贤才,何时才能招揽?
忧愁从心底涌出,无法断绝。
穿越田间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久别重逢欢宴,心中怀念旧情。
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盘旋三圈,哪根树枝可依?
山不嫌土石堆积更高,海不嫌水流汇得更深。
我要像周公吐哺那样,让天下人心归附。
注释
【杜康】传说中最早造酒的人,此处代指美酒。
【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借指有才学的贤士。"衿"音jīn,衣领。
【呦呦鹿鸣】化用《诗经·小雅》句,营造宴饮招贤的意境。
【契阔谈讌】"契阔"指久别,"讌"同"宴",意为重逢欢聚。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周公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接待贤士,体现求贤若渴。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为巩固政权广纳贤才。此时汉室衰微,天下三分,诗人借乐府旧题抒发政治抱负。诗中既有岁月流逝的焦虑,又暗含统一天下的雄心,反映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的特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形成错落节奏。前八句写人生苦短,中八句述求贤之诚,末八句明政治抱负,三层递进分明。
2. 语言艺术:双关手法精妙,"青青子衿"既用《诗经》典故,又暗指学子服饰;"乌鹊南飞"既写实景,又喻人才流散。
3. 思想内涵:将个人生命意识与政治理想结合,开创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
4. 意象运用:朝露、明月、乌鹊等意象群,构成时空交错的抒情网络,强化了哲理性思考。
鉴赏范文
范文一:生命意识与政治抒怀的双重变奏
《短歌行》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体生命焦虑转化为政治激情。开篇"对酒当歌"的放达与"去日苦多"的沉重形成张力,这种时间压迫感在"明明如月"的追问中升华为对贤才的渴慕。曹操以政治家视角重构《诗经》意象,使"子衿""鹿鸣"等古典语汇承载招贤纳士的现实功能。末句"天下归心"的宣言,标志着抒情主体完成从感伤到豪壮的蜕变。
范文二:比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六处化用《诗经》而毫无拼贴痕迹。"呦呦鹿鸣"的欢愉场景与"鼓瑟吹笙"的礼贤仪式相互映照,赋予古老比兴以新的政治内涵。"乌鹊南飞"的描写尤为精警,既保持汉乐府白描传统,又通过"何枝可依"的设问,将自然物象转化为人才选择的隐喻。这种"旧典新用"的手法,体现了建安文人"以旧瓶装新酒"的创造能力。
关于《短歌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衿(jīn)、呦(yōu)、苹(píng)、掇(duō)、匝(zā)、哺(bǔ)
2. 文学常识:乐府诗发展脉络、建安文学特征、曹操诗歌"梗概多气"的风格
3. 核心意象:朝露(生命短暂)、明月(贤才高洁)、乌鹊(人才流散)
4. 艺术手法:用典(周公吐哺)、比兴(青青子衿)、对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慨当以慷:__________
(2)枉用相存:__________
答案:
(1)情绪激昂
(2)屈尊问候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慷"为慷慨之省略,"枉"含屈尊之意。
二、主旨理解
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
答:以夜景喻乱世人才流散状态,"何枝可依"暗含招揽贤士的政治意图。
解析:意象选择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建安时期人才流动的社会现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短歌行》与曹丕《燕歌行》的情感基调差异
答案:曹操诗在忧患中见雄浑,展现政治家的胸襟;曹丕诗偏重个人离愁,体现文人化的细腻抒情。
解析:父子诗风差异反映建安文学内部"气"与"情"的不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