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佛经《心经》全文原文及赏析

佛经《心经》全文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2 16:00:02

佛经《心经》全文原文及赏析

《心经》是佛教核心经典之一,以简练文字阐述般若智慧与空性思想。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

观世音菩萨修习深妙般若智慧时,

洞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空性,超脱一切苦难。

舍利弗啊,物质与空性无差别,空性与物质无差别;

物质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同样如此。

舍利弗,一切法皆空相,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无增无减……

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梵语音译,意为“智慧到彼岸”。

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识(意识),佛教认为此为构成生命的五种要素。

空相:指万物无独立永恒的本质,皆因缘和合而生。

不垢不净:空性超越对立概念,无分别之相。

创作背景

玄奘于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习得《心经》梵本,归国后译成汉文。唐代佛教鼎盛,此经以简摄繁,契合中土文人尚简的审美,迅速流传。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总说—分论—总结”三部分,首段点明般若智慧,中段辩证“色空”关系,末段以咒语收束。

2. 语言:多用否定句式(“不”“无”)破除执念,节奏短促有力。

3. 思想:主张破除对物质与精神的执着,以空性观照世界。

4. 艺术特色:抽象哲理具象化,如“色即是空”以矛盾修辞揭示统一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空性的辩证之美

《心经》以“色空不二”为核心,打破常识中的二元对立。物质与空性看似矛盾,实则互为依存。这种辩证思维不仅体现佛教中观学派精义,更与道家“有无相生”暗合。玄奘译笔凝练,“不垢不净”六字,将超越对立的境界提炼如金石铭文。

范文二:咒语的文学力量

末段“揭谛揭谛”咒语跳出说理框架,以音声直指本心。梵语原音保留神秘感,诵读时的音节重复形成韵律,兼具宗教仪轨性与诗歌音乐性。这种“以声证道”的手法,凸显佛教“言语道断”的终极体验。

关于《心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玄奘为唐代著名翻译家,开创唯识宗;《心经》属般若类经典,现存译本以玄奘版最流行。

关键字词:般若(bō rě)、五蕴(wǔ yùn)、菩提萨埵(pú tí sà duǒ)。

意象意境:“空”非虚无,指缘起性空;“度一切苦厄”体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照见:__________

(2)度:__________

答案:

(1)洞彻明了

(2)超脱、解救

二、主旨理解

题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

答案:物质与空性本质同一,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无自性,破除对现象世界的执着。

三、比较鉴赏

题目:《心经》与《金刚经》在说理方式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属般若经典,均强调空性;《心经》浓缩为260字,直指核心,《金刚经》多用譬喻与对话展开。

四、现实意义

题目:如何理解《心经》“度一切苦厄”的现代价值?

答案:启示人们以智慧看待困境,认识到烦恼源于执念,从而获得心灵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