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行路难》是李白代表作之一,以雄奇奔放的语言抒写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的矛盾,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豪迈与挣扎。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隐喻与情感张力。
原文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玉盘里的佳肴珍贵如万金。
放下酒杯和筷子无法下咽,拔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却见寒冰阻塞河道,欲登太行山又逢大雪封路。
闲时学姜太公在碧溪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经过太阳边。
人生之路艰难啊艰难,岔路这么多,我该往何处去?
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直渡浩瀚沧海。
注释
金樽清酒:樽(zūn),酒杯。形容酒宴奢华。
投箸:箸(zhù),筷子。动作描写表现诗人苦闷。
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受阻,化用鲍照《舞鹤赋》“冰塞长川”。
垂钓碧溪:用姜尚渭水钓鱼遇周文王典故,暗含期待明主之意。
乘舟梦日:引用伊尹梦乘舟过日月之边的传说,喻指抱负远大。
长风破浪:典出《宋书·宗悫传》,象征冲破现实桎梏的豪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表面受厚待,实则是政治生涯的挫败。诗中“冰塞川”“雪满山”暗指权臣杨国忠等人的排挤,而“垂钓”“乘舟”则延续其“功成身退”的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跌宕:前六句极写苦闷,中间四句突然转入超脱想象,结尾复归现实后又迸发希望,形成情感的三重转折。
2. 隐喻系统:自然意象(冰、雪、沧海)与历史典故交织,构成多重象征网络。
3. 语言张力:“停杯投箸”的凝滞动作与“直挂云帆”的飞扬姿态形成强烈对比。
4. 盛唐气象:即便抒写失意,仍保持“济沧海”的宏大格局,区别于后代文人的颓丧。
鉴赏范文
范文一:进退之间的精神突围
《行路难》最动人处在于展现困境中的精神超越。当现实之路被“冰塞”“雪满”阻断,李白转而构建神话般的心理空间:渭水垂钓是隐士的退守,日边乘舟是志士的进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并置,恰是诗人“仕”与“隐”双重人格的投射。结尾“长风破浪”以巨浪意象将全诗推向高潮,证明盛唐诗人即使受挫,仍能保持对自我力量的绝对信任。
范文二:典故运用的创新性
李白对典故的改造极具个性。姜尚、伊尹本是被动遇明君的典型,诗中却通过“忽复”二字赋予主动性,暗示诗人仍在积极寻找机遇。“长风破浪”原为宗悫少年豪语,李白将其置于人生低谷时使用,反衬出更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典故重构,打破了传统咏史诗的程式化表达,彰显“以我为主”的创作态度。
关于《行路难》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樽(zūn)、箸(zhù)、羞(通“馐”)、歧(qí)路。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改写、盛唐浪漫主义代表作、七言歌行体。
意象体系:冰/雪(阻碍)、沧海(理想)、云帆(希望)。
核心手法:比兴、用典、虚实结合、情感陡转。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直挂云帆”中“直”的含义。
答案:径直,毫不犹豫地。
解析:副词修饰动作,体现决绝态度。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复沓手法的作用。
答案:通过重复强化慨叹语气,将前文的具象困难升华为普遍人生困境。
解析:复沓是乐府诗常见手法,兼具节奏感与情感深化功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与鲍照同题《行路难》的情感差异。
答案:鲍照多写寒士不平之愤,李白则在愤懑中保持昂扬,体现盛唐精神。
解析: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气质差异。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哲理意味。
答案:以必然性语气(“会”)表达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揭示困境与希望的辩证关系。
解析:注意“会有时”三字的时间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