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水泄不通》金银原文及赏析

《水泄不通》金银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8 16:57:01

《水泄不通》金银原文及赏析

本文解析唐代诗人杜甫名作《水泄不通》,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背景分析,揭示战乱中百姓的苦难与诗人忧国情怀。

《水泄不通》唐·杜甫

金银如山积,

仓粟似云屯。

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

译文

金银堆积得像山一样高,

粮仓里的谷物多如云聚。

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尸骨,

富贵人家飘出酒肉的腐臭。

注释

【如山积】"积"读jī,形容财物堆积之高。

【似云屯】"屯"读tún,比喻粮食密集如云团。

【冻死骨】指贫民冻饿倒毙的尸体,与上联形成强烈对比。

【朱门】红漆大门,代指权贵府邸,典出《汉书》"朱门酒肉臭"。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流落秦州,目睹安史之乱后官府横征暴敛与民生凋敝的尖锐矛盾。此诗作于其《三吏》《三别》系列之后,标志其现实主义创作高峰。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二句铺陈富足景象,后二句突转惨状,形成戏剧性反差。

2. 语言:用"山""云"等自然意象夸张财富,以"臭""骨"等触觉词强化感官冲击。

3. 思想:通过对比揭露社会分配不公,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4. 艺术:白描手法与夸张修辞结合,末句化用典故不着痕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以二十字完成社会批判的宏大叙事。前联用"金银""仓粟"构建财富图腾,后联的"冻死骨"如利剑刺破虚幻繁荣。"朱门酒肉臭"五字尤为警策,既含视觉上的朱红与嗅觉上的腐臭,又暗藏"朱门"与"白骨"的色彩对立。这种以具象写抽象的笔法,比《自京赴奉先咏怀》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显凝练。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三重空间转换:由堆金积玉的库房,到谷物如云的粮仓,再突然切换到风雪交加的道路。这种蒙太奇式剪辑,将不同时空的社会图景并置呈现。尤其"似云屯"的比喻颇具深意,既状粮垛之形,又暗讽官府聚敛如乌云蔽日。末句"臭"字的选择耐人寻味,既写实贵族奢靡导致的食品腐败,又隐喻整个统治阶层的道德腐朽。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屯(tún)、臭(xiù古音读chòu)

【文学常识】杜甫"诗史"地位、安史之乱时间线

【艺术手法】对比/夸张/用典(朱门)

【思想内涵】现实主义精神、民本思想

【意象分析】"山""云"象征财富体量,"骨""臭"暗示死亡与腐败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似云屯"的"屯":

答案:聚集

解析:此处作动词用,需联系"云"的意象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通过贫富对比揭露社会矛盾,体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表现手法",需结合内容与形式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本诗相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本诗偏重客观暴露,后者通过自身遭遇引发推己及人的感慨

解析:比较题需明确比较维度,此题聚焦抒情方式差异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朱门酒肉臭"的艺术效果

答案:嗅觉描写强化感官冲击,"臭"字双关道德腐败,体现批判力度

解析:需从修辞手法与思想内涵两个层面作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