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唐代元稹悼亡诗名句,揭示其情感内核与艺术价值,涵盖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
原文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
从前玩笑说起死后的安排,如今全都真实地摆在面前。
你的衣裳已快施舍完,针线盒还留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而善待旧仆,也曾因梦中相见为你烧纸钱。
明知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但共历贫贱的夫妻更觉事事伤怀。
注释
诚知:(chéng zhī)确实知道。
恨:此处指生死离别的遗憾。
贫贱夫妻:强调共同经历困苦的婚姻关系。
艺术表现:尾联以普遍性(“人人有”)反衬特殊性(“百事哀”),形成情感张力。
创作背景
元稹之妻韦丛去世于元和四年(809年),年仅二十七岁。此诗为《遣悲怀》组诗第二首,写于韦丛逝世两年后。诗人时任监察御史,仕途未达,回忆早年与妻子共度清贫的岁月,悲恸难以自抑。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六句通过衣物、针线、梦境等细节铺陈哀思,尾联升华主题。
2. 语言:口语化表达(“戏言”“送钱财”)与深刻哲理(“人人有”“百事哀”)交融。
3. 思想:突破悼亡诗个人化倾向,揭示贫贱婚姻特有的情感羁绊。
4. 艺术特色:以日常器物为意象,体现“以实写虚”的唐诗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元稹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贫贱”二字的重量。寻常悼亡诗多写物是人非,他却聚焦物质匮乏中淬炼的情感。施舍衣裳、保留针线,这些动作背后是诗人试图用物质填补精神空洞的徒劳。“因梦送钱财”更显荒诞——阴阳两隔的夫妻,仍延续着生前的经济焦虑。尾联的“人人有”与“百事哀”形成辩证关系:死亡是普遍的,但苦难的记忆是私密的。
范文二
诗中器物成为情感载体。施舍殆尽的衣裳,是刻意消解亡妻痕迹;未忍开启的针线盒,又暴露无法割舍的执念。这种矛盾恰是悼亡心理的真实写照。清代黄周星评此诗“字字血泪”,正因元稹将抽象之悲具象为“针线”“钱财”等世俗符号。当他说“百事哀”时,实指每一件琐事都因记忆而沉重——这是物质贫困赋予情感的独特质感。
关于《遣悲怀》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元稹为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与白居易并称“元白”;此诗属七言律诗。
关键字词:诚(确实)、恨(遗憾)、施(施舍)、缘(因为)。
意象意境:“针线”“钱财”构成贫贱生活的典型意象,烘托“哀”的深层内涵。
知识全解:尾联常考对比手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答题要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施行看尽:__________
(2)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
答案:
(1)施舍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贫贱夫妻百事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强调共历困苦的夫妻在丧偶后,日常琐事皆引发深切悲痛,超越一般悼亡之情。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元稹此诗与苏轼《江城子》悼亡情感的异同。
答案:同:均通过细节(苏轼“小轩窗”/元稹“针线”)抒写思念。异:苏轼侧重精神契合,元稹突出物质困境对情感的影响。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诚知此恨人人有”的铺垫作用。
答案:先承认生死离别是普遍现象,为下文“贫贱夫妻”的特殊痛苦作反衬,增强情感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