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探源与解读
本文解析《九歌·少司命》中的千古名句,揭示其情感内核与楚辞艺术特质,提供逐层递进的文学解读路径。
原文
《九歌·少司命》
屈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译文
秋天的兰草与麋芜,在祭堂四周丛生。
翠叶衬着素白花朵,芬芳阵阵袭人。
世人自有好儿女,神君为何显愁容?
秋兰茂盛青翠,绿叶映着紫茎。
满堂都是祭神者,唯独与我目光相接。
来时无言去时不语,乘着旋风驾着云旗。
最悲莫过于活生生分离,最乐莫过于新结识知音。
注释
【麋芜】mí wú,香草名,叶似芹,根可入药。
【荪】sūn,溪荪,诗中借指少司命神。
【目成】眼神交汇达成默契,先秦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回风】旋风,楚辞常见意象,象征神灵往来无踪。
艺术表现: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张力,"生别离"与"新相知"构成生命体验的两极。
创作背景
公元前4世纪楚国宫廷祭祀组诗《九歌》中的篇章。屈原任三闾大夫期间,对楚地祭祀乐歌进行艺术再创作。少司命为主宰子嗣与缘分的神祇,诗句反映楚人"神人恋爱"的原始宗教观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六句铺陈祭神场景,后五句聚焦人神互动,末二句突然转入哲理升华。
2. 语言特色:"兮"字句式保留民歌韵味,三字节奏与七字长句交替,形成跌宕韵律。
3. 思想内涵:将宗教体验转化为普遍人生感悟,体现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观。
4. 艺术创新:突破祭祀套语,在宗教仪式中注入个体生命体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在于用最简练的语言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上句"乐莫乐"的平缓语调与下句"悲莫悲"的拗怒节奏形成声韵对比,恰如情感本身的起伏波动。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新相知"的喜悦置于"生别离"的痛苦之前,这种反常的语序安排暗示着楚文化中"乐极生悲"的生命哲学。东汉王逸注此句"言人之性命短长",点明了其中蕴含的生死思考。
范文二
从人类学视角看,诗句浓缩了先秦婚恋习俗的特定形态。"目成"的瞬间契合与"不言不辞"的突然分离,反映楚地"走婚制"遗风。考古发现的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中,亦有男女御风而行的图像,可与诗中"乘回风"互证。这种人神恋爱的文学表达,实则是现实婚恋关系的投射。诗句超越具体宗教场景,成为所有相遇与别离的永恒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屈原开创的"骚体"基本特征,楚辞与《诗经》的区别。
2. 关键字词:麋芜(mí wú)、荪(sūn)、目成(眼神定情)、回风(旋风)。
3. 艺术手法:对比修辞、兮字句式、情景交融。
4. 思想内涵:先秦生死观、人神关系、情感辩证法。
5. 后世影响:李白"相见情已深"、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等化用实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目成:__________
(2)荪: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眼神交流达成情感默契
(2)指代少司命神
二、主旨理解
题目:"悲莫悲兮生别离"体现了怎样的生命意识?
答案:揭示生存本质中的离别痛苦,将个体体验上升为哲学思考,体现楚文化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句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楚辞直抒胸臆,用"莫悲"的极致表达强化情感;《诗经》借景抒情,以杨柳意象含蓄传递离愁。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新相知"在现代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答案示例:在社交网络时代,诗句提醒我们珍视真实的情感连接,警惕浅层社交带来的情感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