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时间:2025-09-05 16:00:03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解析与鉴赏

本文围绕杜甫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展开深度解析,包含完整译文、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千古名句的内涵与价值。

原文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节选)

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译文

当年有位狂放的贺知章,称你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笔墨挥洒能惊动风雨,诗篇写成使鬼神哭泣。

声名从此显赫于世,埋没的才华终得彰显。

注释

"狂客":指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誉。

"惊风雨":形容创作气势磅礴,字面义为惊动自然风雨。

"泣鬼神":极言诗歌感染力之强,使鬼神为之动容。

"汩没(gǔ mò)":沉沦埋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州时期。安史之乱后,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杜甫闻讯写下这组二十韵长诗,既表达对李白的深切怀念,更对其诗歌成就给予极高评价。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人物-创作-影响"递进式结构,由人及诗,由诗及名。

2. 语言艺术:"惊""泣"二字拟人化,将抽象创作过程具象为自然奇观。

3. 思想内涵:确立"诗能通神"的文学观,彰显盛唐诗人对艺术力量的自信。

4. 表现手法:双重夸张(自然反应+超自然反应)构建诗歌感染力评价体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两句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创作论。杜甫以动态自然意象(风雨)与超自然意象(鬼神)构建双重参照系:前者表现创作时的磅礴气势,后者强调完成后的震撼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惊""泣"的施动者并非诗人,而是作品本身具有的生命力。这种将创作神化的表达,实际反映了盛唐时期对诗歌社会功用的崇高定位。

范文二

诗句蕴含三层递进关系:从物质世界(风雨)到精神世界(鬼神),从瞬间爆发(惊)到持久感动(泣),从创作过程(落笔)到完成形态(诗成)。杜甫特意选用鬼神意象而非凡人反应,既避免俗套,又形成"天人感应"的宏大叙事。这种评价方式超越了具体作品赏析,建立起中国文论中"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典审美标准。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杜甫"诗圣"称号,与李白并称"李杜";贺知章"饮中八仙"身份

2. 关键字词:谪(zhé)仙人、汩(gǔ)没、惊风雨/泣鬼神的语法结构

3. 艺术手法:夸张修辞的双重运用,递进式意象组合

4. 诗学思想:盛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杜甫创作论的价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谪:__________

(2)汩没:__________

答案:

(1)被贬降

(2)埋没

二、主旨理解

问:"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体现了怎样的诗歌创作观?

答:强调真正伟大的诗歌具有震撼自然、感动鬼神的力量,体现盛唐诗人对艺术感染力的极致追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与杜甫"笔落惊风雨"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用夸张手法表现创作气势;异:李白侧重主观创作状态("兴酣"),杜甫强调客观艺术效果("惊风雨")。前者更具主动性,后者更重影响力。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泣鬼神"三字的表达效果

答:①突破人间评价体系,用超自然反应凸显艺术高度;②"泣"较"惊"情感更深沉,体现作品的持久感染力;③与上句形成动静相宜的审美层次。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

答案示例:提醒创作者应追求具有震撼力的艺术表达,既要注重创作时的激情投入(惊风雨),更要追求作品完成后的深远影响(泣鬼神),避免肤浅平庸之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