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解析与鉴赏
《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展现了汉末文人面对生命短暂的豁达态度。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作品。
原文
《生年不满百》
汉·无名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译文
人生不过百年,却总怀着千年的忧虑。
白昼短暂而夜晚漫长,为何不手持烛火夜游!
寻欢作乐应当抓住当下,怎能等待未来?
愚人吝惜钱财,只会被后人嘲笑。
像仙人王子乔那样的长生,终究难以企及。
注释
秉烛:手持蜡烛。秉(bǐng),持、拿。
来兹:来年,指未来。《吕氏春秋》有"今兹之麦"的用法。
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列仙传》记载其驾鹤升天。
等期:同等期待。等,等同;期,期望。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瘟疫频发,文人普遍感受到生命无常。这种时代氛围催生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多篇都体现了这种倾向。该诗直白地表达了在有限生命中寻求快乐的人生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对比手法,先写生命短暂,再提出及时行乐的主张。
2. "昼短苦夜长"运用反语,实际强调要珍惜时光。
3. "秉烛游"意象新颖,将夜晚变为可资利用的时间。
4. 最后否定长生幻想,强化活在当下的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秉烛游"的意象极具创造性。白昼短暂本是自然规律,诗人却提出以烛光延续活动时间,这种突破常规的想象,生动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手持烛火的形象既浪漫又充满象征意味,烛光仿佛是对抗生命短暂的精神火炬。这种积极利用有限时间的智慧,超越了一般及时行乐的肤浅表达。
范文二
该诗展现了汉末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在否定长生幻想的同时,也批判了吝啬钱财的庸俗生活态度。"愚者爱惜费"的讽刺直白有力,与"秉烛游"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的人生哲理,用简练的语言道出了超越时代的生命感悟:与其忧虑千年,不如把握当下。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秉(bǐng)烛、来兹、等期
2. 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与基本风格
3. 意象分析:"秉烛游"的象征意义
4. 思想内涵:汉末文人生命观与及时行乐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秉烛:__________
(2)来兹:__________
答案:
(1)手持蜡烛
(2)来年,指未来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何不秉烛游"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表达了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主张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寻找快乐。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讽刺了吝啬钱财的庸俗生活态度,从反面强化了及时行乐的主题,语言犀利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