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时间:2025-09-17 16:19:02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解读与赏析

本诗以越女浣纱的意象,揭示古代女性才貌与命运的反差,展现王维对底层女子的深刻同情。文章将逐层解析诗句内涵、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提供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原文

《洛阳女儿行》(节选)

唐·王维

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纱。

译文

谁能怜惜这容颜如玉的越地女子?

她因出身贫贱,只能在江边独自浣洗纱线。

注释

【谁怜】反问句式,强化无人关切的悲凉感。"怜"含同情与珍视双重意味。

【越女】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典故,暗喻才貌超群却埋没民间的女子。

【颜如玉】化用《诗经·郑风》"有美如玉",突出其冰肌玉骨之美。

【浣纱】西施未入宫前本为浣纱女,此处借指底层女子的劳苦命运。

创作背景

王维早年游历江南时,目睹越地女子艰辛劳作却无人问津的社会现实。结合唐代门阀制度下寒门才士的境遇,此诗既写女子,亦暗喻自身怀才不遇之愤懑。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句设问直指社会冷漠,后句白描点明生存困境,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颜如玉"与"自浣纱"的意象碰撞,以绮丽词藻反衬悲苦现实。

3. 思想:突破传统闺怨诗格局,将个体命运升华为阶层固化的批判。

4. 艺术:用典无痕,西施典故的暗用使诗意更具历史纵深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维以"越女"为符号,完成对唐代社会双重标准的揭露。诗中"颜如玉"的审美判断与"贫贱"的价值判断形成尖锐对立,暴露出美貌需依附阶级才能被认可的残酷现实。诗人未直接抒情,而通过"谁怜"的冷峻发问,让读者自行体味其中讽刺。

范文二

浣纱意象承载着多重隐喻。既是越女维持生计的劳动,又是其无法挣脱的命运枷锁。江水冲刷纱线的画面,恰似时间消磨红颜的具象化表达。王维以十四字构建出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美与贫、个体与社会、短暂青春与永恒劳作的矛盾在此激烈碰撞。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越女(特指西施类才女)、浣纱(象征底层劳动)

2. 文学常识:王维早期诗风的社会批判性,与后期山水诗比较

3. 艺术手法:反问修辞、典故暗用、意象对比

4. 思想内涵:寒门才士的自我投射,对唐代门阀制度的隐晦批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颜如玉"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女子容貌如美玉般晶莹剔透,暗指其品德高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贫贱江头自浣纱"反映的社会问题

答案:揭示唐代社会阶层固化导致寒门才俊(或美貌女子)难获机遇的现实,批判以出身论价值的腐朽观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同

答案:同:均关注被埋没的女性才华;异:王维侧重阶级批判,白居易着重身世飘零之感。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谈古代文学中"才命相妨"主题的表现

答案示例:从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到李商隐"古来才命两相妨",诗人常借女性遭遇抒写自身困厄,形成中国文学独特的托喻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