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成语《不亦乐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不亦乐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时间:2025-09-09 14:57:01

成语《不亦乐乎》探源:从《论语》看儒家处世哲学

引导语:本文解析成语"不亦乐乎"的原始出处与深层意蕴,通过《论语》原文及历代注疏,揭示儒家文化中"乐"的哲学内涵。

《论语·学而》第一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很欢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正是君子的风度吗?

注释

【不亦乐乎】"乐"读yuè(后演变为lè),原指礼乐之乐,后引申为内心喜悦。"乎"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强调。

【时习】"时"指适时,"习"含温习与实践双重含义,体现儒家知行合一理念。

【说】通"悦",指由内而发的精神愉悦,与外在之"乐"形成情感层次。

【愠】含怒而不发的克制状态,展现儒家修养功夫。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编订六经。此章居《论语》篇首,实为儒家教育纲领,反映孔子将个人修养与社交伦理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形成递进关系:从独处时的治学之悦,到交往中的相聚之乐,再到处世时的宽容之德。

2. 语言运用反诘句式,通过三个"不亦...乎"的排比,强化说理气势。

3. 思想内核体现儒家"成己成人"的价值观,将个体情感体验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

4. 艺术特色在于用日常情景阐发深刻哲理,平淡中见深永。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三个"不亦"构成儒家修养的三重境界。首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觉,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体认;次句展现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共鸣,暗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末句则升华至道德自律层面,显示"求诸己"的君子品格。这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逻辑展开,正是儒家"为己之学"的精髓所在。

范文二

"乐"字在先秦语境中具有特殊分量。《礼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孔子将朋友来访的寻常欢喜,提升到宇宙和谐的哲学高度。这种情感体验不同于简单的快乐,而是蕴含"仁者爱人"的道德自觉。值得注意的是,三句情感强度呈现递降趋势——从强烈的"悦"到平和的"乐",再到超然的"不愠",恰似古琴演奏中的"散-按-泛"音色变化,展现儒家情感的中和之美。

关于"不亦乐乎"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说(yuè)/乐(yuè)/愠(yùn)

【文学常识】《论语》体裁为语录体;"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思想要点】儒家"三乐":学之乐、友之乐、德之乐

【意象分析】"远方来朋"象征文化认同的超越性

【全解】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语义发生转移,多形容极度忙碌或热闹场景,但考试中须还原经典原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时习:__________

(2)愠:__________

答案:

(1)按时温习并实践

(2)心中怀怨但不形于色

二、主旨理解

问:本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子之道"?

答:通过治学之勤、待友之诚、处世之宽三个维度,展现内外兼修的道德要求,其中"人不知而不愠"尤见君子涵养。

三、比较鉴赏

题目:《论语》此章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道德情感体验;异:孟子"三乐"含"王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更侧重个人修养。反映战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有朋自远方来"的深层意蕴

答案:表面写朋友来访之喜,实则暗喻德性感召力。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显示精神共鸣超越地理局限,体现儒家"德不孤"的思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不亦乐乎"在现代语境中的语义变迁?

答案示例:语义从高雅的精神愉悦降格为世俗的热闹场景,反映传统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现象。但作为成语仍保留着积极的情感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