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时间:2025-09-05 13:00:02

《圣人无常师》解读:出处、译文与思想探微

本文解析韩愈《师说》核心名句"圣人无常师"的哲学内涵,梳理其儒学渊源与教育思想价值,提供完整的文学鉴赏与考试应用指南。

原文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译文

圣明之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学。

郯子这些人的才德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注释

【无常师】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强调广泛学习。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精通少昊氏官职制度(拼音:tán zǐ)。

【苌弘】周朝大夫,通晓天文历法(拼音:cháng hóng)。

【师襄】鲁国乐官,孔子曾学琴于其(拼音:shī xiāng)。

【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拼音:lǎo dān)。

艺术表现:通过排比列举孔子师从对象,以圣贤实践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

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作《师说》。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相师,作者借孔子事例批判时弊,阐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道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立论后例证,以孔子实践为论据,最后引《论语》强化论点。

2. 语言特色:句式长短错落,"郯子之徒"四字句与"孔子曰"散句结合,富有节奏感。

3. 思想内涵:打破教师身份限制,主张"学无常师"的开放教育观。

4. 艺术手法:历史人物排比增强气势,圣贤言行作证提升论证力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韩愈通过解构孔子师承关系,颠覆了传统师道观中的等级意识。郯子等人在德行才智上"不及孔子",却仍能成为圣人之师,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揭示了"闻道有先后"的深刻哲理。作者将孔子"三人行"的谦逊态度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对比,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完成对时弊的批判。

范文二

文段展现韩愈高超的论证艺术。先以"圣人无常师"确立论点,继而用四个具体案例构成排比式论据,最后引《论语》作结,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师襄与老聃的并置——儒家乐师与道家始祖同列孔子师门,暗示真知超越学派藩篱。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在唐代儒释道纷争的背景下尤显珍贵。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反对骈文、复兴古文的代表作。

【关键字词】"常"(固定)、"之徒"(这些人)、"贤"(才德)、"师"(学习)。

【思想主旨】批判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阐述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历史典故】孔子问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常:__________

(2)之徒:__________

答案:

(1)固定不变

(2)这些人

二、主旨理解

问:"圣人无常师"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

答:主张打破教师身份限制,强调向所有有专长的人学习,体现开放包容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韩愈《师说》与《论语》"三人行"在师道观上的异同

答:相同处都主张虚心向他人学习;不同在于韩愈将孔子言行系统化为教育理论,并赋予批判现实的意义。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对比突出"能者为师"的观点,说明拜师不应受身份地位限制,增强论证的辩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