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负重致远》的文学探源与哲理阐释
本文以《负重致远》为核心,梳理其文献出处、语义演变及文化内涵,结合古典诗文实例解析其承载的生命哲学。
原文
负重致远
作者:陈寿(《三国志·庞统传》)
「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
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译文
陆绩就像劣马中仍有善跑的品种
顾劭则如慢牛却能承载重物远行
注释
驽马(nú mǎ):劣质马匹,比喻才能平庸者
逸足:超常的奔跑能力,典出《战国策》"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驽牛:行动迟缓的牛,暗喻持久稳重的品格
负重致远:双关语,既指实际运输能力,又喻指担当重任的品格
创作背景
公元210年庞统品评江东名士时所作。时值汉末群雄割据,人才评价标准从"清谈"转向"实效",此语体现乱世中对务实品格的推崇。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对仗句式,通过驽马/驽牛的意象对比,突出"质拙而用长"的辩证思维
2. "负重致远"四字突破动物本能比喻,升华为儒家"任重道远"的政治伦理
3. 反用《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的典故,体现汉末实用主义思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庞统的评语颠覆了传统人才观。以"驽"为美,强调功能性而非观赏性,这种价值转向预示魏晋时期"才性论"的兴起。牛马意象的世俗化处理,消解了战国以来"骥骜"象征的贵族气质,为寒门士子的政治参与提供理论依据。
范文二
成语在唐代发生重要转义。柳宗元《牛赋》"牛虽有功,于己何益"的诘问,使"负重致远"从赞美变为悲悯。这种情感迁移,反映知识阶层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宋代黄庭坚"饭牛自给"的典故,则赋予其安贫乐道的新内涵。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驽(nú)不可误读为nǔ;逸(yì)与佚(yì)区分
文学常识: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定型于《晋书·陶侃传》"弘毅宽厚,负重致远"
意象演变:牛意象从《周易》"坤为牛"的顺从象征,到唐宋时期承载文人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逸足:__________
(2)致远:__________
答案:
(1)超常的奔跑能力
(2)到达远方,喻实现长远目标
二、主旨理解
题目:"负重致远"在后世衍生出哪些新内涵?
答案:从最初评价人物才能,扩展为形容担当精神(如诸葛亮《出师表》),再演变为描述持续积累的治学态度(如顾炎武《日知录》)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论语》"任重道远"与"负重致远"的思想差异
答案:前者强调士人主动承担使命,后者突出在资质局限下的坚守,体现汉末乱世中"才""德"关系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