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名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名句

时间:2025-09-10 10:57:0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名句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荀子《劝学》中的千古名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揭示其深刻哲理与教育意义。读者将了解其完整出处、准确释义及现实启示。

原文

《劝学》节选

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如果刻几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

如果持续不断地雕刻,金属玉石也能刻出花纹。

注释

锲(qiè):雕刻,动词

舍:放弃,停止

镂(lòu):雕刻,特指精细雕刻

金石:金属与玉石,喻坚硬之物

艺术表现:通过朽木与金石的对比,突出坚持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社会动荡,荀子主张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性。此句出自《劝学》篇,针对当时学者浮躁风气,强调积累与坚持的必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对仗工整,前句反衬后句,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特点:单字动词"锲""镂"精准有力,"朽木""金石"意象鲜明

3. 思想内涵: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强调主观能动性

4.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通过日常现象阐明深刻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句格言以雕刻为喻,构建起"态度-结果"的因果关系链。"锲"字的重复使用形成韵律节奏,"舍"与"不舍"的对比直指问题核心。朽木与金石的材质反差,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选择雕刻这一需要高度专注的手艺活动作比,暗示学问钻研同样需要专业精神。这种通过生活细节传递大道理的写法,成为后世劝学名篇的典范。

范文二

在当代教育语境下重读此句,会发现其暗含的"成长型思维"。金石虽坚,却非不可改造;资质虽异,但持续努力终见成效。荀子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置于核心地位,与"性恶论"形成有趣呼应——正因人性本恶,才更需要这种不妥协的坚持精神。从训诂学角度看,"镂"字本义指在金属上刻铭文,暗示这种坚持终将在生命里留下永恒印记,这种文化密码的运用展现了先秦诸子的语言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锲(qiè)、镂(lòu)、金石

2. 文学常识:出自《荀子·劝学》,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作

3. 知识要点:对比论证手法,比喻说理方式

4. 意象分析:朽木喻指半途而废,金石象征艰巨目标

5. 哲学思想:量变质变规律,主观能动性理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锲:__________

(2)镂:__________

答案:

(1)雕刻

(2)精细雕刻

解析:注意区分两个雕刻动词的程度差异

二、主旨理解

问: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学习道理?

答:揭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说明持续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解析:要抓住"不舍"与"可镂"的因果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锲而不舍"与《论语》"学而不厌"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强调学习要坚持;不同在于荀子用比喻论证,孔子直接说理;荀子突出克服困难,孔子侧重学习态度。

解析:注意两家学派的思想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对比手法在句中的作用

答案:通过"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强烈对比,突出坚持的惊人效果,使说理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

解析:要具体说明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此句论证"工匠精神"

答案示例:正如金石需要持续雕刻才能成器,精湛技艺也需要长期专注打磨。"锲而不舍"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来自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

解析:建立古文与现实的逻辑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