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时间:2025-09-15 10:00:03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的青春呐喊与时代困境

本文解析李贺《致酒行》名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深刻内涵,通过逐句翻译、典故溯源和艺术分析,揭示中唐时期寒门士子的精神困境与生命姿态。

原文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译文

落魄漂泊时接过这杯酒,主人举杯祝我健康长寿。

想起主父偃西游困顿难归,家人望穿秋水折断门柳。

听说马周曾在新丰作客,岁月漫长无人赏识才华。

最终凭奏章里两行文字,直面天子获得恩宠提拔。

我迷失的灵魂无处安放,直到雄鸡报晓曙光初现。

少年志向本该凌云九天,谁理会你独坐悲叹幽寒。

注释

"主父"句:主父偃入关西游,久困不遇,典出《史记》。此处暗示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

"马周"句:唐初名臣马周曾在新丰旅舍受辱,后因奏章得太宗赏识,事见《新唐书》。

拿云:凌云。拿(ná),捕捉之意,此处比喻志向高远如摘取云霞。

呜呃(wū è):悲叹声。李贺独创的拟声词,模拟哽咽之声。

迷魂:指诗人因现实挫折产生的精神迷茫,与"雄鸡"象征的希望形成对照。

创作背景

元和八年(813年),李贺辞去奉礼郎微职返乡,途经洛阳时作此诗。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因避父讳不得应进士试,政治抱负屡遭打击。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加剧,科举取士名额锐减,大量寒门士子陷入"十年长安道,风尘化缁衣"的生存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乐府旧题创新内容,前六句用典铺陈历史人物困境,后四句转入个人抒情,形成古今对话的复调结构。

2. 语言艺术:"折断门前柳"以具象动作写抽象思念,"天荒地老"夸张时间长度,体现李贺"虚荒诞幻"的修辞特色。

3. 情感张力:尾联"当"与"谁念"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冲,青春热血与时代冷遇的矛盾喷薄而出。

4. 思想价值:突破传统"士不遇"主题的哀怨模式,以"拿云"意象重构寒士精神高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贺将汉唐两代寒士的典型遭遇浓缩为"主父偃困归"与"马周作客"两个典故,这种时空叠印的写法揭示出人才困境的历史延续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折断门前柳"的细节处理,既暗合唐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又以柳枝的柔韧反衬思念之深切。尾联的"拿云"意象堪称诗眼,不同于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飘逸,李贺的凌云之志带着沉重的现实质感——那云既是理想,也是笼罩在寒士头顶的命运阴云。

范文二

"谁念幽寒坐呜呃"七字写尽中唐寒士的生存状态。李贺独创的"呜呃"一词,既模拟哽咽之声,其字形又暗含"口"被"厄"所困的意象。这种语言实验在韩孟诗派中颇具代表性。与初盛唐诗人多写群体宴饮不同,李贺呈现的是独酌场景,但"少年心事"的宣言却突破了个体局限。清人王琦评此诗"悲怆而不颓废",正在于诗人将个人困境升华为对士人群体命运的思考。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拿(ná)云、呜呃(wū è)、栖迟(qī chí)、龙颜(指代皇帝)

2. 文学常识:李贺属韩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被称为"诗鬼";《致酒行》属乐府旧题新作

3. 艺术手法:双典故并置、通感修辞("天荒地老")、虚实转换("迷魂"与"雄鸡")

4. 意象体系:柳(思念)、鸡(希望)、云(志向)、酒(慰藉)构成的隐喻网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栖迟:__________

(2)龙颜:__________

答案:

(1)漂泊滞留

(2)皇帝的面容,代指皇帝

二、主旨理解

问:"少年心事当拿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表现诗人虽处困境仍坚持高远志向的积极精神,彰显唐代寒士的骨气与尊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贺《致酒行》与李白《行路难》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抒发怀才不遇之愤;不同在于李白多用"长风破浪"等宏大意象,李贺则通过"呜呃"等细节描写传递压抑感,且结尾李诗更显乐观,李贺则保留深沉忧愤。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艺术表现力

答:以反问句式强化孤独感,"幽寒"既指环境寒冷又喻处境艰难,"呜呃"的独创拟声词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七个字浓缩多重情感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