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军事豪情与家国情怀
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本文将深入解析这句诗的丰富内涵,包括其军事意象、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帮助读者理解盛唐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显得暗淡,
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远处的玉门关。
在漫天黄沙中历经百战,铁甲都已磨穿,
不攻破楼兰城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唐代重要边防地区。
【长云】连绵不断的乌云,象征战云密布。
【雪山】祁连山脉,终年积雪。
【玉门关】汉代以来重要关隘,诗中代指边防线。
【穿金甲】铁甲被磨穿,极言征战时间之久。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诗中借指敌人。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北地区频繁交战。王昌龄此时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虽未亲临战场,但通过与边将交往了解军旅生活。此诗创作于诗人三十岁左右,正值盛唐国力强盛时期,文人普遍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烘托战场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将士决心,形成由景入情的典型边塞诗结构。
2. 语言艺术:"黄沙百战"与"不破楼兰"形成强烈对比,动词"穿"字生动表现战争残酷。
3. 思想内涵:既表现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暗含对和平的渴望,体现盛唐文人复杂的心态。
4. 意象运用:黄沙、金甲、孤城等意象共同构建出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最震撼人心处在于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联系。"黄沙百战穿金甲"七字写尽戍边将士的艰辛,铁甲磨穿的细节令人动容。但诗人笔锋一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又将这种艰辛升华为崇高的爱国精神。金甲虽穿,壮志不灭,这正是盛唐精神的生动写照。
范文二
王昌龄巧妙运用空间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青海、雪山、玉门关构成广袤的边塞图景,而"孤城"一词则凸显守军的孤独。在这种宏大与渺小的对比中,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更显悲壮。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通过对环境的渲染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关于《从军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穿(磨穿)、破(攻破)、还(返回)
2. 文学常识:王昌龄"诗家天子"称号,边塞诗派代表作家
3.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4. 意象分析:黄沙、金甲、楼兰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主旨:表现戍边将士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穿:__________
(2)破:__________
答案:
(1)磨穿,穿透
(2)攻克,打败
二、主旨理解
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信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昌龄《从军行》与高适《燕歌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边塞将士的爱国情怀;不同点:王诗更突出英雄气概,高诗更多反映战争残酷。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艺术表现力
答:通过青海、长云、雪山的意象组合,营造出边塞苍茫辽阔的意境,"暗"字既写实景又暗示战云密布的氛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当代的意义?
答案示例:这句诗体现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对当代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仍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