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解析与鉴赏
本文聚焦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的名句,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深入剖析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
原文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译文
我性情孤僻醉心于锤炼诗句,言语若不震撼人心绝不罢休。
如今年老诗作反倒随意挥洒,春日花鸟也不必为我过分忧愁。
新设临水栏杆供我闲时垂钓,又备木筏代替小船泛游江流。
如何能得陶渊明谢灵运般的才思,让他们与我一同吟咏唱酬。
注释
性僻(pì):性情孤僻。杜甫自嘲创作时的专注状态。
耽(dān)佳句:沉溺于雕琢诗句。“耽”字凸显执着。
浑漫与:随意抒写。晚年诗风从刻意转向自然。
陶谢手:指陶渊明、谢灵运,杜甫推崇的田园山水诗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晚年漂泊夔州时。面对江水汹涌如海的景象,诗人由早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雕琢,转向对陶谢自然诗风的追慕,反映其创作理念的演变。
作品解析
1. 结构对比:前四句自述诗风转变,后四句写江畔闲居生活,虚实相生。
2. 语言张力:“死不休”以夸张凸显创作态度,“浑漫与”则归于平淡,形成强烈反差。
3. 思想内核:表面写诗艺追求,实则渗透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从刻意求工到返璞归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此句以刀劈斧削之力,剖白创作心迹。“耽佳句”与“死不休”的极端表达,将艺术追求的执拗推向极致。这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实为盛唐诗人对语言精准性的集体苛求。而晚年“浑漫与”的转变,则暗含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与陶谢“天然去雕饰”的美学遥相呼应。
范文二
诗中“惊人之语”的追求,折射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史诗意识。宋代黄庭坚曾评:“子美诗如周公制作,不可增减一字。”这种锤炼既是对读者的敬畏,亦是对时代的回应。末句对陶谢的追慕,恰似李白“清水出芙蓉”的宣言,共同构成唐诗艺术的双重维度。
关于杜甫诗风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性僻(pì)、耽(dān)佳句、浑(hún)漫与、浮槎(chá)。
2. 文学常识:此诗属七言律诗,体现杜甫晚期“沉郁顿挫”向“萧散自然”的转变。
3. 意象分析:“花鸟莫深愁”拟人化处理,反映诗人与自然的和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耽佳句:__________
(2)浑漫与:__________
答案:
(1)沉溺于锤炼诗句
(2)随意抒写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语不惊人死不休”体现的创作观。
答案:彰显杜甫对语言极致锤炼的态度,反映盛唐诗人“以文字为战”的艺术精神,与韩愈“唯陈言之务去”一脉相承。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此句与贾岛“两句三年得”的异同。
答案:同:皆强调苦吟精神;异:杜甫侧重语言震撼力,贾岛追求意境精确度,前者雄浑后者幽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