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宋代诗人陈与义《观雨》中的名句,从文本翻译、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层层深入,帮助读者理解风雨意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原文
《观雨》
宋·陈与义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年光似鸟翩翩过,
世事如棋局局新。
译文
暴雨压弯竹枝又见它重新挺起,
山风掠过阴云后总有阳光透出。
时光如飞鸟般轻快掠过,
人间事像棋局般变幻常新。
注释
海压:形容雨势如海浪倾压。"海"作状语,体现暴雨威势。
低复举:"复"字强调竹枝反复挺立的韧性,音调先抑后扬。
晦还明:双声叠韵词,"晦"(huì)指阴暗,"明"形成明暗对比。
翩翩:叠词模拟飞鸟轻盈姿态,与"棋局"的凝重形成反差。
创作背景
建炎三年(1129年),陈与义避金兵南逃至湖南。此诗作于岳阳道中,时值南宋初建,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臣倾轧。诗人借雨中即景,抒发在动荡时局中的生命感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联写景后联议论,风雨意象与人生感悟形成隐喻关系。
2. 语言艺术:"低复举""晦还明"六字三顿挫,用短促音节模拟风雨节奏。
3. 思想内涵:揭示困境中蕴含生机的辩证观,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异曲同工。
4. 历史回声:末句暗讽朝廷党争,与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同属时代悲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风雨已超越自然现象。竹枝的起伏是士大夫气节的写照,山角的明暗象征王朝命运。诗人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哲理:暴雨终会过去,正如建炎南渡的混乱终将平息。这种在绝望中见希望的笔法,上承杜甫"星垂平野阔",下启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
范文二
陈与义创造性地将棋局意象引入风雨诗。前两句展现自然界的对抗与平衡,后两句突然转入人事感慨。这种转折看似突兀,实则以"局"字串联:自然如棋局般变化无常,人生亦在风雨中落子无悔。这种多重隐喻的手法,在宋诗中颇具先锋色彩。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海压(比喻修辞)、晦还明(对比手法)、翩翩(叠词效果)
2. 文学常识:陈与义属江西诗派,此诗体现"点铁成金"的改造技法
3. 意象解析:竹枝象征文人韧性,山角暗示历史转折点
4. 意境特征:在动荡中见定力,于阴郁处现光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海压"在诗中的修辞作用
答案:以海浪喻暴雨,突出自然威压之势,为后文"低复举"的转折铺垫。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晦还明"体现的哲学思想
答案:揭示事物发展物极必反的规律,阴晴明暗的转换暗含辩证思维。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郑板桥"任尔东西南北风"与本诗竹枝意象
答案:郑诗强调绝对坚韧,陈诗展现动态平衡,后者更体现宋代中庸哲学。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言历史无常,又暗指朝廷党争,用游戏意象消解现实沉重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诗句谈困境中的生存智慧
答案示例:当如竹枝在压力下保持弹性,似山角于黑暗中守望光明,在变化中把握恒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