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释义与考据
本文解析儒家经典《中庸》中的治国名句,揭示人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历史影响。
原文
《中庸·第二十章》
子思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译文
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典籍竹简上。
当贤明的执政者存在时,这些政策就能推行;
当执政者离世后,这些政策便会逐渐废止。
注释
【文武之政】指西周初年文王、武王创立的礼乐制度(政:zhèng,治国方略)
【布在方策】方为木板,策为竹简,指载于典籍(布:bù,记载)
【举】推行实施,与"息"形成对立概念
【息】停止消亡,暗含政策延续性依赖人治的局限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子思在《中庸》中反思周代政治经验。当时诸侯国变法频繁,但改革成效往往随主政者更迭而反复,这种历史现象促使儒家思考人治与制度的关系。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对比句式,"存-举"与"亡-息"形成强烈对应
2. 语言高度凝练,仅21字揭示治国规律
3. 思想体现儒家"为政在人"的核心理念
4. 艺术上通过生死对照强化哲理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句政治格言直指古代治国根本矛盾。子思以周代兴衰为镜,揭示政策生命力取决于执行者素质的现实。在"方策"与"人"的二元关系中,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超越制度文本,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治国智慧,更在于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清醒认知。
范文二
十二字箴言包含着沉痛的历史教训。从管仲变法到商鞅改革,战国时期政策反复印证着这个论断。儒家由此发展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将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前提。这种思维既有重视人才选拔的积极意义,也暗含制度构建的薄弱环节,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政(zhèng)、方(fāng)、策(cè)、举(jǔ)、息(xī)
【文学常识】出自《礼记·中庸》,反映战国儒家政治哲学
【核心思想】强调贤人政治的重要性
【历史影响】成为后世"为政在人"思想的理论源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布在方策:__________
(2)其政息:__________
答案:
(1)记载
(2)停止
二、主旨理解
问: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答:强调治国成效取决于执政者素质,政策执行需要贤能之人推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中庸》此言与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治国观差异
答案:儒家主张依靠道德典范维持政策延续,法家主张通过制度变革适应时代变化。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对"其人亡则其政息"的理解
答案示例:现代治理需要建立制度保障,避免因领导人更替导致政策中断,体现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