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典故与诗坛佳话
本文解析李白搁笔典故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比崔颢《黄鹤楼》的艺术成就,展现唐代诗人间的惺惺相惜与创作智慧。
原文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仙人早已驾鹤飞离,只留下这座空寂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头,唯有白云千年飘荡。
晴空下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暮色中何处是故乡?江上烟波惹人愁思。
注释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升的仙人。
空悠悠(yōu):形容时间漫长而虚无。
萋萋(qī):草木茂盛貌,暗含《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的羁旅意象。
鹦鹉洲:长江中的沙洲,东汉祢衡曾在此作《鹦鹉赋》,后被杀葬于此,地名双关历史悲剧。
创作背景
崔颢早年诗风浮艳,中年经历边塞磨砺后风格转为雄浑。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其宦游江南时,正值唐代七律定型期。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此诗,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搁笔,南宋《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此事,成为诗坛著名公案。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前四句打破七律常规,三用"黄鹤"形成回环咏叹,后四句转工整对仗,似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嫁接。
2. 时空处理:仙人传说(往昔)-楼台实景(当下)-白云千载(永恒),形成三维时空张力。
3. 意象经营:黄鹤(仙踪)、白云(无常)、烟波(愁绪)构成道教仙境与人间愁思的对话。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崔颢此诗最妙处在于将律诗的严谨与古体的自由熔于一炉。首联破格重复"黄鹤"意象,如民歌般直抒胸臆;颔联以"不复返"对"空悠悠",既合平仄又存古意。颈联突然转入工笔写景,"历历""萋萋"叠词运用,恰似电影镜头从仙界拉回人间。尾联"烟波江上"的迷蒙,正是诗人对生命归宿的终极追问。
范文二
李白搁笔的传说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真理。崔诗前四句的时空穿越感,实为盛唐文人生命意识的投射——既向往道教飞升,又难舍尘世牵绊。这种矛盾在"白云千载"与"日暮乡关"的对照中达到极致。严羽《沧浪诗话》称"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正是因其超越了形式技巧,直抵人类共通的精神困境。
关于《黄鹤楼》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崔颢属盛唐边塞诗派,与王昌龄并称;此诗被尊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
意象体系:黄鹤(仙道)、白云(永恒)、烟波(愁绪)构成三重象征系统。
艺术突破:前四句不合律诗平仄却气韵流动,开创"以古入律"先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空悠悠:__________
(2)芳草萋萋:__________
答案:
(1)徒然,形容时间的虚无感
(2)草木茂盛的样子,暗含离愁
二、主旨理解
题目:"日暮乡关何处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黄昏时分的迷茫景象,抒发诗人对人生归宿的困惑与羁旅愁思,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结尾手法。
答案:崔诗以"烟波江上使人愁"收束,愁绪弥漫而不点破;李诗"长安不见使人愁"则直指政治失意。前者含蓄蕴藉,后者锋芒毕露,体现二人性格差异。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顶针修辞强化时空断裂感,"不复返"三字如斩钉截铁,将仙人传说与现实楼台割裂,为后文乡愁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