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者痛,仇者快》出处考释与文学解读
本文解析"亲者痛,仇者快"的典故源流与文学内涵,涵盖原文考据、语义演变及经典作品中的运用实例,帮助读者理解这一警句的深刻哲理与警示意义。
原文
无题(节选)
东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而为见仇者所快。
译文
行事万不可让亲近之人痛心,
反使仇敌感到痛快。
注释
举事(jǔ shì):行事、决策。古汉语中特指重大行动。
见仇者:敌对之人。"见"在此表被动,与《史记》"见笑于大方之家"用法同。
艺术表现:对偶句式形成强烈反差,"痛"与"快"的情感对立强化警示效果。
创作背景
公元26年,幽州牧朱浮与渔阳太守彭宠内斗,朱浮致信劝诫。时值东汉初年政权未稳,地方将领相互倾轧,此语直指内耗之害。后《后汉书·朱浮传》收录此信,成为典故定型文本。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警句形式独立成义,省略主语增强普适性。
2. 语言特色:"所痛""所快"使动用法,凸显行为导致的必然结果。
3. 思想内核:揭示人际关系中的价值悖反,具有政治哲学与处世智慧双重维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警世格言的辩证逻辑
八字箴言通过情感对立构建起严密的行为评价体系。从语法看,"无为...而为..."的否定-肯定结构形成道德选择框架;从语义看,"亲者"与"仇者"的天然立场差异,强化了行为后果的必然性。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此语评吕布,可见其已成为历史评价的标尺。
范文二:典故的跨时代生命力
该语在唐代演变为"亲痛仇快"的成语结构。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的孤愤,实为对此古训的呼应。至现代,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化用此典,批判妥协主义,显示其超越时代的警示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出自《后汉书》,定型于东汉初期政治文书。
关键字词:举事(动词短语)、见仇者(偏正结构)。
意象解析:"痛-快"情感对比构成行为选择的代价评估模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含义
(1)举事:__________
(2)见仇者:__________
答案:
(1)决策行事
(2)敌对之人
二、主旨理解
题目:此语揭示了怎样的处世原则?
答案:强调行为应考虑情感立场差异,避免损害己方利益而使对手得利。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亲者痛仇者快"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差异
答案:前者立足群体关系中的利害权衡,后者侧重个人道德自律;前者具现实策略性,后者具理想普适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亲者-仇者""痛-快"的二元对立,构建起行为选择的清晰价值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