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什么意思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什么意思

时间:2025-09-03 20:30:01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解析与鉴赏

本诗以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贫贱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其绝世容颜与卑微处境,深刻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与世态的炎凉。

原文

《越女词》

王维

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纱。

译文

有谁怜惜这容颜如玉的越国女子,

只能在贫贱的江边独自浣洗纱衣。

注释

【谁怜】反问句式,强调无人赏识的悲凉。"怜"字含惋惜、同情之意。

【越女】特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美女。"越"点明地域特征。

【颜如玉】比喻面容姣好如玉般温润。"玉"在古代象征高洁美好。

【浣纱】用典《吴越春秋》记载西施贫贱时浣纱的典故。"浣"读作huàn。

创作背景

王维创作此诗时正值盛唐时期。诗人借古讽今,通过西施未遇时的境遇,暗喻当时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天宝年间,朝廷用人重门第轻才学,许多寒士空有才华却难觅知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前句设问,后句作答,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颜如玉"与"自浣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命运落差。

3. 思想内涵:揭示封建社会人才埋没的现实,表达对不公世道的批判。

4. 表现手法:借古喻今,以西施喻寒士,含蓄深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维此诗以洗练的笔触勾勒出西施贫贱时的形象。首句"谁怜"二字直指人心,一个反问既道出美人无人赏识的悲哀,又暗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后句"自浣纱"的"自"字尤为精妙,既写孤独处境,又显高洁品格。全诗仅十四字,却将才士不遇的千古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文二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对比效果。"颜如玉"极言其美,"贫贱"直陈其困,二者并置产生巨大的张力。诗人不着一字议论,却通过形象对比引发读者深思。西施后来虽得遇明主,但更多才女才子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江头浣纱"的命运,这正是此诗最发人深省处。

关于《越女词》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浣(huàn)、怜(同情)、越女(西施)

2. 文学常识:王维盛唐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 艺术手法:对比、用典、借古讽今

4. 意象分析:"玉"象征高洁,"江头"暗示边缘地位

5. 思想主旨:揭露人才埋没的社会现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颜如玉:__________

(2)浣纱:__________

答案:

(1)面容像玉一样美丽

(2)洗涤纱线

二、主旨理解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西施贫贱时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埋没的痛惜和对世道不公的批判。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谁怜越女颜如玉"一句的艺术效果。

答:以反问句式增强感染力,"颜如玉"的比喻生动形象,突出西施的美貌与无人赏识的强烈反差。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越女词》与杜甫《佳人》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同:都借女子命运抒怀才不遇之感。异:王诗含蓄简练,杜诗铺陈细致;王诗用典,杜诗写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