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时间:2025-09-11 11:00:03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解读:汉乐府的生命狂欢与及时行乐哲学

本文解析汉代无名氏《西门行》中的名句,揭示其背后的生命焦虑与享乐主义精神,提供完整的文学鉴赏与考试应用指南。

原文

《西门行》节选

(汉)无名氏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译文

人生难活百岁光阴,

却总忧虑千年后事。

白昼短暂黑夜漫长,

何不持烛夜游寻欢?

注释

【生年不满百】直指人类寿命极限,汉代平均寿命不足40岁,"百岁"是理想化表述

【千岁忧】夸张修辞,讽刺世人杞人忧天的生存状态

【秉烛游】"秉"(bǐng)持握之意,开创"夜游"文学意象,后被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化用

【苦夜长】"苦"字双关,既指黑夜客观时长,又暗含主观煎熬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瘟疫频发,《古诗十九首》同期作品多现类似主题。据《汉书·艺文志》载,此类民间乐府多产生于洛阳、长安等都市,反映市民阶层对生命无常的直观认知。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四言转五言句式,符合汉乐府由诗经体向五言诗过渡的典型形态

2. 语言张力:"不满百"与"千岁忧"的数字对比形成强烈反讽

3. 思想价值:突破儒家"修身俟命"传统,建立现世享乐的正当性

4. 艺术创新:开创"昼/夜"时间对立模式,影响后世"及时行乐"主题书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句展现的生命意识具有双重性。表层是放纵享乐的消极姿态,深层却包含对生命本质的严肃思考。在瘟疫横行的东汉末年,这种看似颓废的主张实则是对"天人感应"学说的反抗。艺术上,用日常生活场景"秉烛"解构宏大叙事,这种平民化表达正是乐府诗的核心魅力。

范文二

"秉烛游"意象开创夜间审美新维度。不同于《诗经》"耿耿不寐"的忧愁,这里将黑夜转化为可供支配的积极时空。唐代诗人进一步发展为"秉烛夜游"的雅集传统,如白居易《效陶潜体》"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这种夜间美学,本质是对有限生命的诗意延展。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秉(bǐng)烛/ 忧(yōu)愁

2. 文学常识:乐府诗双璧为《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此诗属汉代相和歌辞

3. 核心意象:"烛"象征生命之光,"夜"隐喻死亡阴影

4. 哲学关联:与《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曹操"对酒当歌"构成汉末生命思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秉烛:__________

(2)苦夜长:__________

答案:

(1)手持蜡烛

(2)以黑夜漫长为痛苦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何不秉烛游"体现的人生态度

答案:主张打破常规作息,在有限生命中主动创造欢乐时光,体现及时行乐的生存智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诗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生命观差异

答案:本诗强调外在行为的放纵,陶诗"采菊东篱下"追求精神超脱;同属乱世哲学,但一为物质享乐,一为精神解脱。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昼短苦夜长"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昼夜时间的主观化处理,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体验。"苦"字使抽象时间具象化,为下文的及时行乐提供逻辑前提。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生活谈"秉烛游"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在996工作制盛行的今天,诗句提醒人们需要主动创造生活乐趣。正如夜跑、午夜书店等现代"夜游"形式,都是对机械生活的诗意反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