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时间:2025-09-10 12:19:01

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文学溯源与思想探微

本文以《三国演义》关羽典故为切入点,解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文学源流与哲学内涵,揭示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

《咏怀古迹·其四》

【唐】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刘备为伐吴来到三峡,最终在永安宫辞世。

帝王仪仗如今只能想象在空山中,玉殿遗址湮没在野寺里。

古庙杉松上栖息着水鹤,每逢节令仍有村翁来祭奠。

诸葛武侯的祠庙永远相伴,这对君臣始终共享后人祭祀。

注释

"蜀主"句:指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幸"为帝王专用动词。

"翠华":帝王仪仗旗帜,用翠羽装饰。"玉殿"与"野寺"形成时空反差。

"水鹤":象征高洁的意象,暗示关羽精神不朽。"伏腊":古代祭祀时节。

"一体":杜甫独创表述,强调刘关张"君臣+兄弟"的特殊伦理关系。

创作背景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作。此地有白帝城、永安宫等三国遗址,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暗喻自己虽漂泊异乡却心系朝廷的处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四联递进法",从历史事件到现实遗迹,最终升华至精神永恒。

2. "空山""虚无"等意象构成双重空间: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相互映射。

3. 将关羽"忠义"形象符号化,突破史实局限,创造集体记忆的文化原型。

4. 尾联"一体君臣"的表述,实为杜甫对理想政治关系的诗性建构。

范文一

杜甫此诗的精妙处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道德空间。永安宫遗址的"虚无"与武侯祠的"常邻近",形成物质与精神的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构建起"地理失位-精神归位"的辩证结构。祭祀的村翁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使"忠义"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永恒性。这种处理方式,实为安史之乱后士人重建价值体系的艺术呈现。

范文二

诗中"巢水鹤"意象值得深究。水鹤择高木而栖的特性,恰似关羽"择主而事"的品格。杜甫刻意将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叠加,创造"物-人-神"的三重象征体系。杉松上的鹤巢与祠庙中的香火,共同构成延续的文化血脉。这种象征手法,使"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再仅是历史故事,而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这正是唐诗"用典化俗为雅"的典范。

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文学化于《三国演义》第25-28回。

核心意象:"曹营"象征现实处境,"汉"象征精神归属,"锦囊"代表道德约束。

哲学内涵:揭示身/心、形/神、现实/理想的多重矛盾关系。

演变脉络:从历史事件→文学典型→文化符号→生活谚语的四阶段发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幸:__________

(2)巢:__________

答案:

(1)帝王亲临

(2)筑巢居住

解析:需结合古代汉语特殊用法与诗歌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武侯祠屋常邻近"反映了什么深层含义?

答案:通过地理邻近象征精神依存,体现蜀汉集团"君臣+兄弟"的特殊伦理关系。

解析:注意"邻近"不仅是空间关系,更是文化心理的投射。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此诗与陆游《书愤》中三国典故运用的异同。

答案:杜甫侧重文化记忆建构,陆游强调现实讽喻;同是借古抒怀,杜诗沉郁顿挫,陆诗悲壮激昂。

解析:需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分析。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析现代职场伦理?

答案示例:可探讨职业忠诚与个人价值的平衡,指出契约精神与道德操守的辩证关系。

解析:注意区分古代道德观与现代职业观的本质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