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的哲思与气象
宋代诗人陈与义《观雨》中的名句,以自然意象隐喻人生境遇,展现了逆境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原文
《观雨》(节选)
宋·陈与义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译文
海浪压弯竹枝又见它重新挺立,
山风掠过岩角时暗时明。
注释
"海压":海浪冲击,喻指巨大压力。"压"字读yā。
"低复举":低垂后又挺起,"复"字强调循环往复的生命力。
"晦还明":晦暗与光明交替,"还"读huán,表转折关系。
艺术表现:对仗工整中见动态变化,"压"与"吹"形成力量对抗,"低举""晦明"构成辩证统一。
创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避乱南奔。建炎三年(1129年)流寓湖南,目睹山河破碎,借雨中景象抒写家国忧思与人生信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七言截句浓缩时空,前句写近景动态,后句拓远景层次。
2. 语言特色:动词"压""吹"具侵略性,副词"复""还"暗含转折希望。
3. 思想内核:化用《周易》"无平不陂"思想,揭示物极必反的规律。
4. 艺术创新:将杜甫"葵藿倾太阳"的忠贞意象,发展为更具抗争性的竹枝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两句诗构成微型宇宙观。竹枝被浪压弯的瞬间,恰似南宋臣民在金兵铁蹄下的挣扎;山角明暗交替处,藏着历史转机的微光。诗人将物理现象提升为哲学观照,海浪与竹枝的对抗中,弱小者的韧性被赋予悲剧美感。这种"低而复举"的节奏,后来在陆游"柳暗花明"、辛弃疾"青山遮不住"等句中得到延续。
范文二
陈与义创造性地改造了传统咏物诗范式。不同于韩愈"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描摹,他笔下的自然物象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竹枝俯仰之间藏着士人气节,山色明暗变化暗喻时局波谲。这种将个人命运投射于自然景象的写法,上承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下启文天祥"风檐展书读",构成宋代遗民诗的重要精神谱系。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复(fù)举、晦(huì)还(huán)明
2. 文学常识:出自《简斋集》,陈与义属江西诗派后劲
3. 意象解析:竹枝象征文人骨气,山角明暗喻指局势变化
4. 意境特征:在压迫感中见昂扬之志,符合"沉郁顿挫"美学
5. 哲学关联:与《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形成互文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复举:__________
(2)晦:__________
答案:
(1)重新挺立
(2)昏暗
二、主旨理解
题目:"海压竹枝低复举"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展现受压不折、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隐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陈与义此句与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异同
答案:同:均以竹喻人,赞美刚毅品格。异:陈诗突出外力与反弹的动态过程,郑诗强调历经磨难后的恒定状态。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诗句谈谈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答案示例:如竹枝承受海浪仍能挺立,暂时的挫折恰是积蓄力量的契机。要相信"晦还明"的规律,在困境中保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