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时间:2025-09-21 09:19:0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深度解析

本文解读杜甫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学内涵与艺术价值,包含原文翻译、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等内容。

原文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节选)

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译文

当年有位狂放的贺知章,称你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下笔时能让风雨为之震动,诗篇完成后连鬼神都感动哭泣。

你的声名从此显赫,埋没的才华终得展现。

注释

【笔落惊风雨】"惊"字表现创作时的磅礴气势,暗用《庄子》"大块噫气"典故。

【诗成泣鬼神】"泣"字拟人化处理,源自《淮南子》"师旷奏乐而鬼神泣"的记载。

【汩没】gǔ mò,沉沦埋没之意,与《楚辞》"汩余若将不及"同源。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州时作,时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诗中既追忆李白开元年间受贺知章赏识的往事,又暗含对其当下遭遇的不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昔年-当下"时空对照,前四句写才情,后两句转现实际遇。

2. 语言艺术:"惊""泣"二字形成视听通感,将抽象创作过程具象化。

3. 思想内涵:既是对李白诗才的礼赞,也隐含对人才遭际的深刻反思。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此联以超现实笔法构建诗歌宇宙。风雨惊动的自然意象与鬼神哭泣的超自然意象叠加,形成双重艺术张力。这种夸张不是虚饰,而是对李白诗歌撼动人心力量的本质把握。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特别指出:"十四字已摄尽太白诗神",正是看到杜甫对李白诗歌特质的精准提炼。

范文二

诗句暗含唐代诗学观念的重要转折。初唐诗歌重形式格律,而此联强调创作时的情感爆发力与作品感染力。钱钟书《谈艺录》认为这类表述"非徒藻绘,实契玄机",揭示出盛唐诗歌开始注重"惊动天地"的审美追求。这种创作观直接影响了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形成。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汩(gǔ)没、纶(guān)巾

2. 文学常识:此联代表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与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形成互文

3. 艺术手法:夸张修辞的典范,后世"惊天地泣鬼神"成语的语源

4. 思想内涵:反映杜甫"才命相妨"的悲剧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笔落惊风雨:__________

(2)汩没一朝伸:__________

答案:

(1)震动、使...吃惊

(2)埋没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创作过程的震撼力,风雨惊动写创作状态,鬼神哭泣写作品效果,形成时空递进。动词"惊""泣"赋予自然物和超自然物以人性,强化了诗歌感染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此联与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异同

答案:同:均用夸张手法表现创作激情;异:杜甫侧重作品效果,李白侧重创作状态;杜诗意象更丰富,李诗气势更直露。二者共同构成盛唐诗歌的审美范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