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解析与鉴赏
本文围绕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解析其历史典故、文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典故的丰富意蕴。
原文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高山不会嫌自己太高,大海不会嫌自己太深。
周公一饭三吐哺,天下贤士都来归附。
注释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吐哺】吐出口中食物,形容礼贤下士的急切。
【归心】民心归附,此处特指贤士归附。
【艺术表现】以高山大海为喻,衬托胸襟抱负;用典自然贴切,彰显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为招揽人才、稳定政权而作《短歌行》。时值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以周公自况,表达求贤若渴的政治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设喻,后两句用典,形成递进关系。
2. 语言艺术:比喻与典故并用,简练含蓄。"吐哺"细节生动传神。
3. 思想内涵:体现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彰显政治家的胸襟气度。
4. 历史意义:成为后世表达礼贤下士的经典典故,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曹操此句以周公自喻,展现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吐哺"这一生活细节的提炼,将礼贤下士的诚意具象化,较之空泛的宣言更具感染力。高山大海的比喻,既暗喻人才的广泛吸纳,又象征政治抱负的宏伟远大。在艺术表现上,用典与比喻的完美结合,使抽象的政治理念获得形象表达。
范文二
诗句折射出建安时期特殊的人才观。曹操突破汉代察举制的局限,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用周公典故,既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又是对现实政治需求的回应。在艺术处理上,前两句的铺垫与后两句的点题形成呼应,使政治诉求获得诗意表达,体现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时代特征。
关于"周公吐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解释:
吐哺(tǔ bǔ):吐出嘴里的食物
归心:民心归附
2. 文学常识:
出自曹操《短歌行》,建安文学代表作
典故源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3. 艺术特色:
比喻与用典相结合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4. 思想内涵:
表达求贤若渴的政治态度
体现"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吐哺:__________
(2)归心:__________
答案:
(1)吐出嘴里的食物
(2)民心归附
解析:需结合典故原意理解,不可望文生义。
二、主旨理解
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表达了统治者礼贤下士、广纳人才的政治理想,体现重视人才、民心归附的治国理念。
解析:通过历史典故,展现政治家的胸襟与抱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曹操"周公吐哺"与刘备"三顾茅庐"在表达求贤主题上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不同点:曹操侧重展现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刘备突出对特定人才的诚意。前者更具普遍意义,后者更显个人特质。
解析:比较需抓住表达方式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艺术特色。
答:用典贴切自然,细节描写生动;前句铺垫,后句点题,形成完整意境;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体现建安风骨。
解析:赏析需从多角度展开。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周公吐哺"在现代人才管理中的启示?
答:启示现代管理者要真诚对待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领导者应放下身段,以诚意吸引优秀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解析:古诗新解需结合现实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