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意思全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意思全诗

时间:2025-09-08 14:15:01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全诗解析

引导语:本文解析清代黄增的经典诗句,探讨其揭示的审美主观性与情感投射现象,涵盖原文、翻译、注释及深层文化内涵。

原文

《题西施石》

清·黄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

译文

美色本身不会迷惑人,是人自己沉迷其中;

在爱慕者眼中,普通女子也像西施般美丽。

若有缘分,相隔千里也能相遇;

若无真心,多次欢笑也枉费痴心。

注释

【色不迷人人自迷】色:美色。主观情感超越客观存在。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后世代指绝色佳人。

【三笑】典出《唐伯虎点秋香》,此处反用其意。

【一痴】强调真情比表面互动更重要。

创作背景

黄增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此诗受晚明"性灵说"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当时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学兴起对情感价值的重新审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提出观点,后两句补充论证,形成"立论-例证"模式。

2. 语言艺术:"自迷""徒然"等词强化主观判断,否定被动接受的美学观。

3. 思想价值: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特征,早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

4. 文化隐喻:用西施、三笑等典故构建多层解读空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辩证思维解构传统审美观。首句"色不迷人人自迷"将审美责任归于主体,与《孟子·告子上》"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形成对话。第二句创造性地将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诗化,通过西施意象的降格使用,展现情感对认知的改造力量。后两句转入缘分论述,暗含对功利性交往的批判。全诗四句三转,在28字中完成立论、例证、反诘的完整思辨过程。

范文二

黄增此作体现清代文人的世俗智慧。"三笑徒然当一痴"化用戏曲典故却反其意,展现知识分子对市民文化的反思。诗中"缘"字包含佛教因果观与世俗婚恋观的交融,反映乾隆时期儒释道合流的思想特征。艺术上采用"逆挽"手法:前两句平实说理,后两句突然引入具体情境,使抽象命题获得生活质感。这种雅俗交融的表达方式,典型体现了清代中叶文人的创作转向。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迷(被动沉迷)、出(显现)、缘(因果联系)、徒然(枉费)

2. 文学常识:西施典故、三笑故事、清代性灵诗派

3. 艺术手法:逆向思维、典故反用、俗语诗化

4. 核心考点:审美主观性、情感价值、缘分观的文化内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出西施:__________

(2)徒然:__________

答案:

(1)显现出西施般的美貌

(2)白白地,枉费心机

二、主旨理解

题目:"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了怎样的审美观?

答案:强调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和情感因素,否定绝对客观的审美标准,体现情感对认知的改造作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黄增此诗与秦观《鹊桥仙》爱情观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强调情感的主观性;不同在于黄诗侧重审美认知,秦词侧重忠贞坚守。黄诗理性分析,秦词抒情表达。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色不迷人人自迷"的哲理内涵

答案:将审美责任归于主体而非客体,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物不自美,人美之"的美学观相通。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代意义

答案:在信息爆炸时代,此句提醒我们警惕认知偏见,理解价值观差异。可用于探讨文化多样性、审美教育等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