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时间:2025-09-09 16:57:02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解析:唐代田家诗中的剥削隐喻

本文解读唐代诗人聂夷中《田家》名句,揭示其反映的封建剥削本质,涵盖原文翻译、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及考试考点。

原文

《田家》(节选)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译文

父亲在平原耕种熟田,儿子在山脚开垦荒地。

六月的稻穗尚未抽穗,官府已开始整修粮仓。

注释

【劚(zhú)】用锄头开垦,暗示劳动强度。

【秀】谷物抽穗开花,农事关键期。

【修仓】官府征粮准备,形成时间反差。

艺术表现:末句"已"字强化剥削的急迫性,未收先征的荒诞感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唐末黄巢起义前社会矛盾激化时期,聂夷中出身贫寒,长期观察农民疾苦。此诗作于咸通十二年(871年),时值关中大旱,官府仍强征赋税。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铺陈农民劳动场景,后两句突转官府行为,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未"与"已"构成时间矛盾修辞,揭露剥削本质。

3. 思想:突破田园诗传统,开创批判现实主义先河。

4. 艺术:白描手法中暗含讽刺,具晚唐诗歌"纤秾悲慨"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句以农事时序为经,以官民对立为纬,构建出双重叙事空间。"未秀"与"已修"的时空错位,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具象化。诗人刻意省略征收过程,仅展示修仓结果,这种留白手法让读者自行填补官吏催租的暴力场景,达到"不写之写"的艺术效果。宋代黄彻《䂬溪诗话》评此诗"备言生民之悴",正是对其批判力度的肯定。

范文二

聂夷中打破王孟田园诗的恬淡传统,在二十字中完成三重转折:从父子辛勤劳作的希望,到庄稼未熟的焦虑,再到官府提前征粮的绝望。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结构,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异曲同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修仓"意象,既指实体粮仓,更隐喻国家机器对农民的吞噬系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将此类作品归为"变风",恰说明其社会批判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聂夷中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与皮日休、杜荀鹤并称"悯农诗三家"。

【关键字词】劚(zhú)的形音义、"秀"的农事特定含义。

【艺术手法】对比手法、借代修辞(以修仓代征粮)、白描中见讽喻。

【思想内涵】反映唐末土地兼并严重、两税法流弊的社会现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子劚山下荒 劚:__________

(2)六月禾未秀 秀:__________

答案:

(1)开垦 (2)谷物抽穗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如何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

答案:通过农作物尚未成熟与官府已准备收租的时间矛盾,揭露统治者不顾农民死活的剥削本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李绅《悯农》的批判角度差异

答案:李诗直写农民劳作艰辛,聂诗通过官府行为侧面揭露,更具讽刺力度。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已修仓"三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动作描写暗示征收的必然性,"已"字突出官府急迫心态,与"未秀"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分析古代农业社会的根本矛盾

答案示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农民劳动成果与封建赋税制度的尖锐冲突,这是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