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意思全诗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意思全诗

时间:2025-09-03 09:15:01

《长恨歌》节选“上穷碧落下黄泉”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白居易《长恨歌》经典选段,涵盖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隔的悲剧内核。

原文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译文

寻遍青天之上,觅尽九泉之下,两处空茫都未能相见。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仙山,那山隐约浮现在虚幻的云雾间。

注释

【碧落】道教术语,指东方第一层天,泛指天界。读音:bì luò。

【黄泉】地底泉水,代指阴间。典故出自《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茫茫】辽阔空旷貌,此处强化求而不得的绝望感。双声叠韵增强韵律。

【虚无缥缈】四字连绵词,描绘仙境若隐若现之态,与人间实景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与友人陈鸿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旧事而作。此时距安史之乱已五十年,诗人借历史题材抒发对盛世幻灭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现实—幻境"双层叙事,由实入虚转折自然。"忽闻"二字实现时空跳接。

2. 语言艺术:"穷""下"两个动词体现执着,"茫茫"叠用强化空寂感,动词与形容词精妙配合。

3. 思想内涵:超越生死界限的追寻,暗含对帝王爱情的讽喻与同情双重态度。

4. 意象运用:碧落、黄泉构成垂直空间意象群,与横向的"海上仙山"形成立体时空网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两联十四字浓缩了《长恨歌》的悲剧精髓。诗人用极端化的空间描写,将唐玄宗的追寻推向宇宙维度。"上穷""下黄泉"的递进式表达,不仅展现执念之深,更暗示权力在生死面前的无力。后两句陡然转入幻境,虚实转换间体现唐代诗人特有的浪漫想象。这种由极度写实突然跃入虚幻的手法,成为后世《牡丹亭》等戏剧处理生死题材的范本。

范文二

诗句的空间构建极具张力。垂直向度的"碧落—黄泉"构成绝对闭合系统,当这个系统被"皆不见"否定后,横向的"海上仙山"成为新的叙事出口。这种空间设计暗合道教"三界"观念,反映中唐时期宗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特意选用"忽闻"而非"忽见",通过听觉意象的模糊性,为后续太真仙子出场预留合理性,体现叙事逻辑的严密。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缥缈(piāo miǎo)、碧落(bì luò)、黄泉(huáng quán)

2. 文学常识:此诗属七言歌行体,创作于新乐府运动时期,与《琵琶行》并称白居易叙事诗双璧

3.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时空跳跃、意象叠加

4. 核心意象:碧落(天界象征)、黄泉(死亡象征)、仙山(彼岸世界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穷:__________

(2)茫茫:__________

答案:

(1)尽,寻遍

(2)辽阔空旷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两处茫茫皆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唐玄宗在失去杨贵妃后,即便搜遍天地仍无处寻觅的绝望与痛苦,凸显生死相隔的永恒悲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长恨歌》与李商隐《马嵬》对玄宗寻妃情节的处理差异

答案:白居易采用浪漫主义笔法虚构仙境重逢,重在抒情;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直接否定寻妃可能性,重在讽喻。前者体现中唐叙事诗特点,后者展现晚唐咏史诗风。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上穷碧落下黄泉"在现代语境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可喻指人类对真理或理想的执着追寻,即便面临巨大困难仍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这种跨越界限的探索精神,在科研、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普遍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