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时间:2025-09-20 11:38:01

《非(复)吴下阿蒙》解析:典故溯源与文学意蕴

本文梳理《三国志》经典典故"吴下阿蒙"的语义流变,解析吕蒙励志形象的文学重构过程,提供文言翻译、历史背景及考试应用指南。

原文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孙权曾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如今身居要职,应当学习提升自己。"

吕蒙开始专心治学,勤奋不倦,其学识很快超越老儒生。

后来鲁肃接替周瑜职务,与吕蒙讨论政事时屡被驳倒,拍着吕蒙后背感叹:"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没想到如今学识渊博,已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

注释

当涂:当道,指身居要职。涂通"途"。

开益:开拓增益。《论语》"学则不固"的实践演绎。

吴下阿蒙:吴地(今苏州)的吕蒙。"阿"为吴语前缀,含亲昵意。

拊背:肢体语言强化惊叹,与《史记·项羽本纪》"拊手大笑"同妙。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后,孙权推行"江东化"政策,要求淮泗将领学习经史。吕蒙从"轻果妄杀"的武夫(《吴书》评语)蜕变为"国士"型统帅,其转变过程具有典型教育意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对话体叙事,通过权-蒙-肃三重对比,展现人物成长的戏剧性。

2. 语言艺术:"非复"双重否定强化反差,"拊背"细节使历史场景具象化。

3. 思想价值:体现汉末知识崇拜风尚,武人通过文化修养实现阶层跃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个典故的魅力在于成长叙事的完整性。从孙权劝学的政治远见,到吕蒙"笃志不倦"的实践毅力,再到鲁肃惊叹的第三方验证,构成古代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旧儒不胜"的表述,暗示文化资本正在从经学世家向寒门武将转移,折射出汉末社会结构变革的深层脉动。

范文二

"吴下阿蒙"作为人物评价的转折点,其修辞艺术值得玩味。鲁肃用语包含时空双重对比:"吴下"限定地理范畴,"阿蒙"锁定过去形象,"非复"构成强烈否定。这种评价方式后来衍生出"刮目相看"的成语,形成汉语中认知更新的经典表达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当涂(官职)、开益(学习目的)、拊背(动作描写)

2. 文学常识:裴松之注的史料价值、《江表传》的散佚情况

3. 意象演变:从"吴下阿蒙"到"士别三日"的成语生成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宜学问以自开益:__________

(2)常欲受屈:__________

答案:

(1)开拓增益(2)被驳倒

二、主旨理解

问:"非复吴下阿蒙"体现了怎样的人才观?

答:强调后天学习能根本改变个人素质,突破地域和出身限制,体现动态发展的人才评价标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伤仲永》与"吴下阿蒙"故事的教育启示差异

答:前者强调天赋需后天培养,后者证明普通人可通过努力蜕变;前者是预防性寓言,后者为励志典范。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肃拊蒙背"这个细节的描写作用

答:通过肢体语言具象化人物震惊情绪,打破严肃的论辩场景,增强叙事感染力,为"刮目相看"埋下伏笔。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这个典故论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答示例:吕蒙中年治学终成国士的经历证明,学习不存在年龄门槛,关键在于"笃志不倦"的坚持,这对现代人的职业发展具有永恒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