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唐代杜牧名作《山行》,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揭示诗中描绘的秋日枫林之美与诗人超脱闲适的情怀。
原文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蜿蜒的石径登上秋意渐浓的山峦,
云雾缭绕的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只因沉醉于傍晚的枫林景致,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意已显。
石径斜(xiá):倾斜的石板小路,古音读作"xiá"。
坐:因为,表原因的古汉语用法。
霜叶:经霜的枫叶,此处特指枫树叶片。
红于:比......更红,强调色彩对比的介词结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842-852年),时值会昌年间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远离政治中心,在皖南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秋日巡游齐山时,被层林尽染的枫叶触动,写下这首极具画面感的七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勾勒山势与人烟,后两句聚焦枫林特写,形成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
2. 语言艺术:"红于二月花"打破"伤春悲秋"传统,以强烈对比突显秋日生机。
3. 思想内涵:通过停车驻足的动作,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生活情趣。
4. 表现手法:末句运用夸张修辞,将物理现象升华为审美体验,开创咏秋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牧此诗最动人处在于颠覆了传统秋景的萧瑟意象。"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仅是色彩对比,更是生命力的宣言。诗人将经霜的枫叶与初春鲜花并置,暗示秋日同样蕴含蓬勃生机。这种审美取向与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中唐诗歌对自然认知的革新。
范文二
诗中"停车坐爱"四字堪称诗眼。一个本应匆匆赶路的官员,却为一片枫林驻足,这种反常规的举动揭示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色彩呈现,让读者自行体会那份陶醉与惊喜,体现了唐代绝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特征。
关于《山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杜牧为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此诗是其山水田园诗代表作。
重点字词:"斜"(xiá)的古音读法;"坐"的古今异义;"于"表比较的用法。
意象分析: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由冷到暖的意象群,最终聚焦于红色枫叶的视觉冲击。
意境特征:通过动静结合(行与停)、虚实相生(实景与联想),营造出明丽而深远的秋日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坐:__________
(2)于: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
(2)比
解析:需结合诗句语境理解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审美观?
答案:突破了传统悲秋意识,发现秋日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诗人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此句是理解全诗思想的关键,需联系唐代咏物诗的发展脉络。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牧《山行》与王维《山居秋暝》在描写秋景上的异同。
答案:杜诗聚焦枫林特写,色彩浓烈;王诗铺陈空山新雨,意境清幽。相同处在于都突破了悲秋传统,不同处在于杜牧重视觉冲击,王维重整体氛围。
解析:比较题需抓住核心意象与艺术手法的差异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的炼字艺术。
答案:"寒"字既写实景温度,又暗示季节特征;"斜"字生动表现山路的蜿蜒之势。七字勾勒出完整的登山画面,为后文停车赏景埋下伏笔。
解析:需逐字分析其写景状物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