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亡国之痛与诗性超越
李煜这首词以"小楼昨夜又东风"起兴,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故国之思熔铸成永恒的艺术结晶。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南唐后主晚期词作的创作特征与情感内核。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了结?
这些往事又能记得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
在皎洁的月光下不忍回首故国。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
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小楼】指作者被囚汴京的居所。"小"字暗含地位变迁
【东风】既指自然节气,又暗喻时间流逝带来的痛苦
【不堪回首】四字重若千钧,包含悔恨、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
【雕栏玉砌】代指南唐宫殿,《默记》载李煜旧宫"以销金红罗罩壁"
【朱颜改】双关语,既指宫人容颜衰老,又暗指江山易主
【春水喻愁】突破前人"白发三千丈"的静态比喻,创造动态愁思意象
创作背景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被俘至汴京已近三年。宋太宗赵光义听闻其作"小楼昨夜又东风"句,认为有复国之念,遂赐牵机药毒杀。此词实为李煜绝命之作,词中"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据《宋史》记载,李煜被囚处"终岁幽闭,仅容旋马"。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问答体,九字长句与三字短句交错,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
2. 时空处理独具匠心,将"昨夜东风"与"月明中"的现时感受,同"雕栏玉砌"的往昔记忆叠印
3. "朱颜改"三字蕴含双重悲剧:美人之迟暮与江山之易主
4. 结尾比喻突破前人,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开创词体新境界
5. 全词八句七韵,仄韵到底的用韵方式强化了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鉴赏范文
范文一:血泪凝成的艺术结晶
李煜将亡国之君的切肤之痛升华为永恒的艺术。上阕"不堪回首"四字如钝刀割肉,既有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更含对当下屈辱的直面。下阕"朱颜改"的微妙双关,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绾合。末句的春水之喻,既承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空意识,又启后世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婉约笔法。这种将个体悲剧转化为人类共情的艺术能力,正是李煜词作穿越千年的根本原因。
范文二:诗性真实的超越力量
在政治囚徒的身份桎梏中,李煜创造了惊人的艺术自由。"小楼东风"与"故国月明"的意象并置,构成超时空的情感场域。俞平伯曾指出:"后主词之真,在于敢以帝王之尊写囚徒之悲。"这种诗性真实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境遇,使作品获得永恒价值。词中"问君"的自问自答,实则是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困境的叩问。法国诗人马拉美所谓"诗歌是危机语言"的论断,在此得到完美印证。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了(liǎo):结束 砌(qì):台阶 堪(kān):忍受
【文学常识】
1. 李煜史称李后主,工书画,精音律,词分前后两期
2. 此词代表五代词最高成就,被尊为"词中之帝"
3.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转型关键作品
【艺术手法】
1. 虚实相生:实写小楼东风,虚写故国月明
2. 对比反衬:永恒自然与无常人事的对照
3. 博喻手法:以具体物象喻抽象愁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了:__________
(2)砌:__________
答案:
(1)结束
(2)台阶
解析:需结合李煜被囚背景理解词汇情感色彩
二、主旨理解
题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设问与比喻相结合,将无形愁思具象化为奔流的春水,既显愁之绵长无尽,又暗含时光流逝之悲。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武陵春》写愁手法的异同
答案:李词以江海喻愁显其壮阔,李词以舟船载愁见其沉重;前者有帝王气象,后者具闺阁风致;同是化抽象为具体,异在境界大小。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历史反思价值?
答案示例:该句揭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警示后人治国理政的责任。明月意象既强化时空永恒感,又反衬人事无常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