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出自哪里

时间:2025-09-13 14:38:01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解析:出处、翻译与深层意蕴

本文解读《礼记·曲礼》名句"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的哲学内涵,提供逐字翻译、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先秦儒家对语言与本质关系的思考。

原文

《礼记·曲礼上》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译文

鹦鹉虽然能学人说话,终究还是鸟类;

猩猩尽管能模仿人言,始终属于兽类。

注释

【能言】具备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先秦时期已发现鹦鹉、猩猩的发音模仿特性。

【不离】不能超越/改变其本质属性。"离"字强调物种界限的不可逾越性。

【飞鸟/禽兽】按《周礼》分类:鹦鹉属"六禽"中的飞鸟,猩猩属"六兽"中的走兽。

句式分析:并列结构通过类比强化论点,后半句"猩猩"递进说明现象的普遍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通过修订《礼记》确立礼制标准。此句出自论述"礼之本"的《曲礼》篇,针对当时"巧言令色"的社会风气,强调内在本质比外在表现更重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现象+本质"的二分法,形成"能言"与"不离"的辩证关系

2. 语言特色:单句仅7字,却包含转折关系,体现《礼记》"微言大义"特点

3. 思想内核:揭示儒家"文质彬彬"观——形式需与本质统一,反对徒有其表

4. 历史影响:成为后世"禽兽虽巧不如拙"等谚语的思想源头

鉴赏范文

范文一:语言与本质的哲学思辨

这两句看似简单的类比,实则构建了儒家认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将"能言"这种高级智能现象与物种本质并置,尖锐指出认知能力的局限——语言模仿不能改变存在本质。这种思考比西方"会说话的动物"寓言更早触及语言哲学命题,与《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形成互文。在修辞上,"飞鸟/禽兽"的具象化表达,使抽象哲理具有可感知的质地。

范文二:礼制思想的社会投射

语句诞生于礼崩乐坏的战国中期,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当时纵横家凭口舌游说诸侯,儒家借此警示:就像鹦鹉学舌改变不了鸟的本质,人的外在言行若不符合礼的内在要求,同样徒劳。这种将自然现象社会化的解读方式,体现先秦"观物取象"的思维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选择鹦鹉而非常见鸟类,暗示对当时"奇技淫巧"社会风气的批判。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能言(古今异义)、不离(语境义)、禽兽(周礼分类)

2. 文学常识:《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内容反映先秦思想;"曲礼"指具体礼仪规范

3. 核心考点:儒家"文质关系"理论、先秦寓言的表现手法

4. 意象分析:鹦鹉象征外在巧智,飞鸟代表本质属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能言:__________

(2)不离:__________

答案:

(1)模仿人类语言

(2)不能超越(其本质)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句话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强调内在本质比外在表现更重要,反对徒有其表的言行,主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本句思想差异

答案: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可改变本质,本句则坚持本质的稳定性,反映儒家内部对"性伪之分"的不同理解。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此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人设"现象?

答案示例:说明刻意营造的外在形象若与真实品格不符,终究难以持久,呼应儒家"诚于中,形于外"的主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