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什么意思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什么意思

时间:2025-09-03 15:00:03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意解析

杜牧此诗以细腻笔触描绘少女的青春之美,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对生命初绽的赞美。下文将从译文、注释、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揭示诗中隐藏的古典审美密码。

原文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身姿轻盈柔美的十三岁少女,

像二月初枝头含苞的豆蔻花。

纵使春风拂过十里扬州路,

所有卷起珠帘的美人都比不上她。

注释

娉娉袅袅(pīng pīng niǎo niǎo):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豆蔻:植物名,花未大开时称"含胎花",常喻十三四岁少女。典出《本草纲目》"豆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

梢头:树枝末端,暗示青春初绽的脆弱与鲜活。

珠帘:唐代风月场所常用装饰,暗指歌姬舞女。

创作背景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离任扬州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临别赠诗给相熟歌女。扬州作为唐代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十里长街市井连"(张祜诗),诗中"春风十里"即是对这座风月之都的典型写照。

作品解析

1. 意象组合:将"十三余"少女与"二月初"豆蔻并置,形成双重隐喻,既点明年龄特征,又暗示含苞待放的生命状态。

2. 对比手法:后两句以扬州风月场的群芳竞艳为反衬,突出少女的天然风韵。

3. 时代审美:诗中体现唐代对"纤秾合度"之美的追求,既不同于六朝的浓艳,也区别于宋代的素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牧此诗最妙处在"豆蔻"意象的创造。植物学上豆蔻花穗呈圆柱形,外披膜质苞片,与少女裹在轻纱中的身姿形成通感联想。诗人捕捉到二月豆蔻"半开半合"的形态特征,精准对应十三岁少女将熟未熟的青春状态。这种比喻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生命节奏的共振。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唐代文人的矛盾心理。"珠帘"象征的繁华扬州,是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沉湎之地,但结尾"总不如"三字却透露出对纯真本色的珍视。这种对商业文明中自然人性的追慕,使这首小诗超越了普通赠别之作,成为唐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见证。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此诗属于七言绝句,"豆蔻年华"典故即源于此。

意象体系:豆蔻(青春)、春风(美好时光)、珠帘(风月场所)构成唐代都市诗歌典型意象群。

艺术手法:隐喻(豆蔻喻少女)、烘托(以扬州群芳反衬)、通感(视觉与触觉交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娉娉袅袅:__________

(2)梢头: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2)树枝的末端

二、主旨理解

题目:"春风十里扬州路"描写了怎样的社会图景?

答案:展现唐代扬州商业繁华、歌舞升平的都市风貌,为后文赞美少女的纯真自然提供社会背景。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牧此诗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女性描写的异同。

答案:杜诗聚焦青春静态美,白诗刻画命运动态感;同是风月题材,杜牧重审美体验,白居易重社会批判。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以初春植物苞芽的娇嫩脆弱,隐喻少女生命初绽的珍贵;"梢头"二字强化空间感,使比喻更具画面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