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时间:2025-09-22 10:00:03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探源与解析

引导语:本文解析明代《增广贤文》中的警世格言,揭示其深层哲理与历史渊源,帮助读者理解人生抉择的严肃性。

原文

《增广贤文》佚名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是百年身。

译文

一旦犯下严重错误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等到想要改正时早已虚度了宝贵人生。

注释

【失足】shī zú:原指走路跌倒,比喻重大过失或道德沦丧。

【千古恨】qiān gǔ hèn:贯穿历史的永恒遗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百年身】bǎi nián shēn:指人的一生,化用《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艺术表现:通过"一"与"千"、"再"与"百"的数字对比,形成强烈的时间张力。

创作背景

明代万历年间民间编纂的蒙学读物《增广贤文》,汇集历代谚语格言。当时社会动荡,士人阶层特别强调道德自律,此句可能脱胎于宋代朱熹"一念之差,贻害终身"的理学观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对仗式警句,前句言后果之重,后句言补救之难。

2. 语言特色:用"千古""百年"的时间意象,将个人失误提升到历史维度。

3. 思想内核:体现儒家"慎独"思想,强调行为后果的不可逆性。

4. 现实意义:警示世人三思后行,与西方"蝴蝶效应"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两句格言以时间的纵深感构建道德天平。"千古恨"不是文学夸张,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记载过真实案例:某书生因考场作弊终身不得应试,晚年刻"一失足"印章自警。作者将人生压缩为"失足"与"回头"两个瞬间,这种极端化处理强化了警示效果。其艺术力量在于用抽象的时间概念,让读者产生具象的危机感。

范文二

从训蒙格言升华为生命哲学,关键在"百年身"的悲剧意识。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古人慎小谨微,正畏此耳。"不同于佛教的轮回观,儒家认为人生是单程旅途。诗句中隐藏着双重时间观:犯错瞬间的短暂性与后果的永恒性形成尖锐矛盾。这种张力使朴素谚语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堪称中国版的《浮士德》契约。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出自明代《增广贤文》,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关键字词】"失足"需注意古今异义;"千古恨"属偏正短语;"百年身"为借代修辞。

【意象分析】"千古/百年"构成时间意象群,与空间类意象(如"天涯/咫尺")常作对比考查。

【哲学关联】可与存在主义"选择即责任"、儒家"慎独"思想比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失足:__________

(2)千古: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犯严重错误

(2)形容时间久远

二、主旨理解

问:这两句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

答: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与不可逆性,体现儒家"防微杜渐"的处世哲学。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比,本文警句有何特点?

答案:本文侧重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时间跨度更大;后者强调主观努力的时效性,更具激励色彩。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再回头是百年身"的表达效果

答:用"百年身"具象化时间成本,"再"字体现转折关系,突出悔之晚矣的沉痛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这两句劝诫青少年?

答案示例:说明关键选择影响人生轨迹,如交友不慎可能毁掉一生,当以"千古恨"为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