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歇后语《依样画葫芦》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语《依样画葫芦》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时间:2025-09-16 10:38:01

歇后语《依样画葫芦》的文学溯源与哲理阐释

本文通过解析北宋诗人魏野《依样画葫芦》一诗,揭示这一经典歇后语的文学渊源与象征意义。读者将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以及其蕴含的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原文

《依样画葫芦》

宋·魏野

前人种树后人凉,

依样葫芦画短长。

若使当时新意匠,

何须更问旧行藏。

译文

前人栽种的树木让后人乘凉,

照着葫芦的样子描摹轮廓。

倘若当初能创新设计,

又何必追问旧时的范式。

注释

前人种树后人凉:典出《战国策》,比喻前人造福后人。"凉"(liáng)指荫庇。

依样葫芦:成语雏形,"样"(yàng)指模板,"葫芦"(hú lu)为双关,既指实物又暗喻成规。

意匠:独创性构思,"匠"(jiàng)指艺术构思。

行藏:出处《论语》,"行"(xíng)指出仕,"藏"(cáng)指隐退,此处代指旧法。

创作背景

北宋景德年间,文坛盛行摹拟李商隐的西昆体。魏野作为隐逸诗人,目睹机械模仿导致的创作僵化,借农事俗语讽刺文坛积弊。此诗约作于1008年,时值真宗倡导文治,但科举文章仍重形式轻内容。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铺陈现象,后两句转折议论,形成"现象-批判"的递进结构。

2. 语言艺术:以"种树/乘凉"的农谚与"画葫芦"的市井俗语并置,雅俗交融。

3. 思想内涵:揭示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强调突破陈规的创作自觉。

4. 修辞手法:"葫芦"作为核心意象,兼具视觉形象与隐喻功能,实现"物-理"的双重映射。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魏野将日常生活经验升华为哲学思考。"依样画葫芦"的具象动作,被赋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含义。诗中"新意匠"与"旧行藏"的强烈对比,实际指向北宋初期文坛的核心矛盾——对唐代文学的继承是否应该止步于形式模仿。诗人通过农谚与文论的奇特组合,构建起平民智慧与精英文化的对话通道。

范文二

这首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即物明理"的典型特征。葫芦从实用器物转化为文化符号的过程,恰似文学传统在传承中需要完成的创造性转化。尾句"何须更问"的反诘语气,透露出诗人对文化创新的急切呼吁。这种将批判意识包裹在日常语汇中的表达方式,正是宋代文人"以俗为雅"审美趣味的早期体现。

关于《依样画葫芦》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魏野为北宋"晚唐体"诗人,与林逋并称"魏野林逋",此诗收录于《钜鹿东观集》。

关键字词:意匠(独创构思)、行藏(出处《论语·述而》)、葫芦(谐音"糊涂"的民间隐语)。

意象分析:"葫芦"作为容器象征文化承载,其固定形态暗指创作定式。

哲理意境:通过具体物象揭示"继承须创新"的普遍规律,形成"物-理-道"的三重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意匠:__________

(2)行藏:__________

答案:

(1)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2)旧有的行为规范

解析:需结合宋代文论术语及儒家经典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依样葫芦画短长"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批判文坛机械模仿前人、缺乏创新的风气,反映宋代文化转型期的创作困境。

解析:需联系西昆体盛行与古文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魏野此诗与陆游《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教化方式差异。

答案:魏诗通过隐喻讽刺,陆诗直陈训诫;前者重文化批判,后者重实践教育。

解析:两诗均体现宋代"以理入诗"特点,但艺术手法不同。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若使当时新意匠"的假设语气作用。

答案:虚拟语气强化现实缺憾,突出创新必要性,为尾句议论蓄势。

解析:宋代哲理诗常用假设句式引发读者反思。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依样画葫芦"阐释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答案示例: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停留于形式复制,需如"新意匠"般进行创造性转化,避免成为"旧行藏"的简单翻版。

解析:古诗现代阐释需把握"批判性继承"的核心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