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09-05 16:19: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翻开《雷锋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纯净心灵的窗。那些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颗永远22岁的赤子之心。当读到雷锋在雨中护送大娘回家时,我忽然发现,伟大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藏在每个平凡选择里的微光。

最触动我的是雷锋"螺丝钉"的比喻。这个年轻的汽车兵,把生命的意义浓缩成机器上最微小的零件。但正是这种甘于平凡的觉悟,让他成为了时代的精神坐标。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常追逐成为耀眼的齿轮,却忘了机器运转更需要无数默默承重的螺丝钉。这种反差让我反复思考:当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浪潮中,是否更需要这种"甘当螺丝钉"的定力?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正飘落金黄的叶子。我想,雷锋精神就像这些落叶,看似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实则化作春泥更护花。他22年的短暂生命,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永恒的命题——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这种纯粹,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疫苗。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深夜重读《雷锋的故事》,台灯下的书页泛着温暖的光晕。当读到雷锋在日记里写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时,手指不自觉地抚过这行字迹,仿佛触摸到了那个火热年代的温度。

书中记载的"节约箱"细节尤其令人动容。雷锋收集旧螺丝、废布头的小木箱,在今天看来像是一面照见消费主义的镜子。当我们习惯用购物车清空烦恼时,那个青年却从废物利用中获得心灵的富足。这种反差让我想起家中堆积如山的快递盒,突然意识到:节约不仅是美德,更是对万物敬畏的生活智慧。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雷锋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超越了具体年代,直指人性最本真的善良。就像他帮助战友补衣服时说的"针线连着心",那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实则是用生命编织的精神纽带,穿越六十载光阴,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春雨淅沥的午后,和孩子共读《雷锋的故事》,当读到雷锋背着小学生过河的情节时,孩子突然仰起脸问:"妈妈,现在为什么看不到这样的叔叔了?"这个天真的提问,让我在湿润的空气中怔忡良久。

书中"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章节最具启示。雷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助人变成了呼吸般的本能。没有刻意策划的公益项目,没有拍照打卡的善行记录,有的只是列车员、旅客、农民眼中那个永远带着笑容的年轻战士。这种不着痕迹的善良,恰似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个与他相遇的生命。

当代社会,我们习惯用KPI衡量一切,连爱心都被量化成捐款数额。而雷锋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是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诗意。合上书,望着玻璃窗上蜿蜒的雨痕,突然懂得精神传承不是复制具体行为,而是守护那颗见他人困难就坐不住的火热初心。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在医院陪护的夜晚,重读《雷锋的故事》,那些质朴的文字竟比止痛药更抚慰人心。当读到雷锋说"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时,突然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生命重量——那不是口号,而是用308天献血、无数次义务劳动铸就的信仰碑文。

最震撼的是雷锋时间管理的细节。这个小学毕业的战士,在驾驶室里读书,在熄灯后打着手电写日记,把零碎时间串成璀璨的珍珠项链。在时间被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拥有整块时间却常陷入空虚,而他在缝隙里绽放出生命的光华。这种反差让我审视自己:我们真正匮乏的,或许不是时间而是那份炽热的专注。

晨光微熹时,护士来换药瓶的声音惊醒了沉思。望着病房里忙碌的白衣身影,忽然发现雷锋从未远去——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不正是新时代的雷锋吗?精神的力量从不在于被神化,而在于化作千万人日常生活中的微光,照亮人间温暖的前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