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陆游诗作《示儿》原文和鉴赏

陆游诗作《示儿》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21 08:45:01

陆游诗作《示儿》原文和鉴赏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凝聚了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与家国忧思。本文将解析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后万事皆空,

唯独悲痛未能见到国家统一。

待朝廷军队收复中原之日,

家祭时莫忘告知你的父亲。

注释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九州代指中国。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乃翁:你的父亲,陆游自称。

首句以"万事空"铺垫,反衬次句"但悲"的执念,凸显临终牵挂。

"北定中原"四字力透纸背,体现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嘉定二年(1209年)冬,陆游时年85岁。南宋偏安一隅,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临终仍心系中原。据《剑南诗稿》记载,此诗为陆游绝笔,手稿现存于绍兴陆游纪念馆。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层层递进,从"知空"到"悲憾",再转"期望",终至"嘱托",逻辑严密。

2. 语言:平实如话却字字千钧,"但悲"二字尤为沉痛,末句口语化表达更显真挚。

3. 思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 艺术特色:以临终遗嘱形式抒怀,突破传统绝命诗格局,开创爱国诗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示儿》的震撼力在于其纯粹性。诗人剥离所有修辞技巧,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执念。首句"万事空"本是佛道常理,次句"但悲"却陡然转折,这种矛盾恰是儒家精神的体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末句"告乃翁"的细节,将宏大历史叙事具象为家庭场景,家国情怀因而可触可感。钱锺书曾评:"放翁诗结处每见真性情,此诗尤甚。"

范文二

这首诗堪称南宋爱国诗的巅峰之作。全诗以"不见九州同"为诗眼,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从眼前的死亡,到毕生的遗憾,再到未来的期盼,最后落笔于跨越生死的约定。四句诗完成三次时空跳跃,却丝毫不显突兀。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放翁临终诗,二十八字抵得一部《离骚》",正是对其浓缩的艺术张力的精准评价。

关于《示儿》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元知(通假字)、九州(借代)、王师(特定称谓)、乃翁(古今异义)。

文学常识:陆游号放翁,诗作近万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艺术手法:反衬(万事空/但悲)、虚实结合(生前嘱托/死后场景)。

思想内涵:爱国主义、家国同构、生死观。

意象分析:"九州"象征统一理想,"家祭"代表文化传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九州"指代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九州代指全国领土,表达诗人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深切悲痛。

解析:借代手法增强历史厚重感,"但悲"凸显遗恨之深。

2、问:末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通过虚拟的生活场景抒情,将政治理想转化为家庭嘱托。

解析:这种"化大为小"的手法使抽象情感具体可感。

3、问:全诗体现了陆游怎样的精神品格?

答:体现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士人担当。

解析:结合南宋历史背景,可见诗人超越个人生死的情怀。

二、选择题

1、"元知万事空"中"元"的正确解释是:

A. 首要

B. 原本

C. 开始

D. 根本

答案:B

解析:此处"元"通"原",为典型通假字用法。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运用对比手法

B. 具有史诗气质

C. 采用比兴手法

D. 语言质朴自然

答案:C

解析:此诗直抒胸臆,未使用比兴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