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作《病起书怀》原文和鉴赏
《病起书怀》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病愈后的抒怀之作,诗中交织着对家国的忧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原文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后瘦骨嶙峋,纱帽显得宽大,我这孤臣漂泊在万里之外的江边。
虽然地位卑微,却不敢忘记忧国,人生之事只有盖棺才能定论。
天地神灵保佑着国家社稷,京城的父老盼望着皇帝车驾归来。
诸葛亮的《出师表》贯通古今,深夜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
"病骨支离":形容病后身体消瘦。"支离"指零散不全。
"纱帽宽":因病瘦削,帽子显得宽松,暗含政治失意。
"孤臣":被朝廷疏远的臣子,陆游自指。
"江干":江边,指诗人当时闲居的镜湖之畔。
"阖棺":盖上棺材,指人死后才能定论。
"和銮":皇帝车驾上的铃铛,代指皇帝。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北伐前所上《出师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年)初夏,陆游五十二岁。此前他因支持抗金被贬,闲居成都。病愈后,面对朝廷偏安一隅的局面,诗人借诸葛亮《出师表》抒写报国无门的悲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联写病中形态与心境,后两联转入家国情怀,由己及国,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支离""孤臣"等词精准刻画形象,"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千古名句。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4. 艺术手法:用典自然,以诸葛亮自况;虚实相生,病体与壮志形成强烈对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病起书怀》最动人处在于将衰病之躯与不灭壮志并置。首联"病骨支离"与"孤臣万里"的强烈反差,凸显诗人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庙堂的赤诚。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七字,道尽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底色,这种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捆绑的自觉,正是儒家文化最深刻的烙印。
范文二
陆游此诗巧妙运用时空对照艺术。深夜挑灯读《出师表》的当下场景,与诸葛亮北伐的历史时空叠合;镜湖边的病翁与京华望銮的父老形成空间呼应。这种时空的交织,使个人感怀升华为群体记忆,将一时一地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象征。尾联选择"夜半"时分特写,更强化了孤独中坚守的悲壮意味。
关于《病起书怀》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支离(zhī lí)、阖棺(hé guān)、和銮(hé luán)
文学常识: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现存诗作九千余首。
艺术手法:对比(病体与壮志)、用典(《出师表》)、虚实结合。
思想内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士大夫精神,爱国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病骨"象征政治挫折,"夜半挑灯"暗示坚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答:体现了士大夫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解析:此句浓缩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具体化。
2、问:诗中引用《出师表》有何深意?
答:以诸葛亮自况,表达北伐抗金的志向,同时暗讽当权者的苟安。
解析:用典不着痕迹,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也是对现实的影射。
3、问:分析"夜半挑灯更细看"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深夜研读的特写镜头,强化了诗人孤独坚守的形象。
解析:细节描写具有画面感,"更细看"三字包含无限心事。
二、选择题
1、"阖棺"在诗中的意思是:
A. 关闭棺材
B. 人死后的定论
C. 生命终结
D. 埋葬仪式
答案:B
解析:此处用"阖棺"指代人生最终评价,典出《晋书·刘毅传》。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A. 今昔对比
B. 情景交融
C. 直抒胸臆
D. 托物言志
答案:D
解析:本诗以直接抒情为主,未采用托物言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