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爱国诗作《春望》原文和鉴赏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解析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残破,山河依旧;
城池春至,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见花开而落泪;
痛恨离别,闻鸟鸣而心惊。
战火连绵已有三月;
一封家书价值万金。
白发越搔越短;
几乎要插不住发簪。
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破"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临,城中草木茂盛,暗示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溅"字生动表现泪珠迸溅之态。
"恨别鸟惊心":痛恨离别,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烽火连三月":战火连续三个月未停息。
"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极言其珍贵。
"白头搔更短":白发越搔越短。"搔"指抓挠头发。
"浑欲不胜簪":几乎要插不住发簪。"簪"是固定发髻的饰物。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次年三月,杜甫目睹长安城在战火中的破败景象,写下此诗。当时诗人46岁,正值壮年却已白发苍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用词精准凝练,"溅"、"惊"等动词生动传神;对仗工整,如"感时"对"恨别"。
3. 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战乱的痛恨、对家人的思念。
4. 艺术手法: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内心世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望》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描绘了战乱中的长安春景。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形成强烈对比:国家残破,而山河依旧;城池春至,却草木丛生。这种反衬手法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匠心独运,花鸟本是赏心悦目之物,此刻却引发诗人无限悲情。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杜甫"诗史"的创作特色。
范文二
杜甫在《春望》中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既写出了战事的持久,又道出了离乱中亲情的珍贵。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的愁苦心境:白发越搔越短,几乎要插不住发簪。这一形象描写,将抽象的忧思具象化,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全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搔(sāo)、簪(zān)、溅(jiàn)、浑(hún)
2. 文学常识:安史之乱背景、杜甫"诗史"称号、律诗特点
3. 知识要点:反衬手法、细节描写、沉郁顿挫风格
4. 意象意境:破败的城池、丛生的草木、战火烽烟
5. 情感主旨:忧国忧民、思念亲人、对战乱的痛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解析:花鸟本是美好事物,诗人却见之落泪、闻之心惊,反衬出战乱的痛苦。
2. 问: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表现了诗人愁苦焦虑的心境。
解析: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诗人因忧国忧民而白发脱落、形容憔悴的状态。
3. 问: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忧国忧民、思念亲人、对战乱的痛恨等复杂情感。
解析: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选择题
1. "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含义是:
A. 幽深
B. 茂盛
C. 浓密
D. 高耸
答案:B
解析:此处"深"指草木茂盛,暗示人烟稀少。
2. 下列哪项不是《春望》的艺术特色:
A. 对仗工整
B. 用典丰富
C. 细节描写
D. 反衬手法
答案:B
解析:此诗语言质朴,没有大量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