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爱国诗作《蜀相》原文和鉴赏
引导语:杜甫《蜀相》以深沉笔触追怀三国名相诸葛亮,融合历史慨叹与个人抱负,展现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本文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作的艺术匠心与思想内核。
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该去何处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葱郁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空自展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啼唱婉转。
当年三顾茅庐商讨天下大计,辅佐两朝竭尽老臣的忠心。
可惜出师未胜却先病逝军中,自古让英雄志士泪洒衣襟。
注释
"锦官城":成都别称,因汉代设锦官管理织锦得名。
"柏森森":柏树茂密肃穆,象征诸葛亮品格高洁。
"自春色""空好音":副词"自""空"强化景物寂寥,暗含诗人怅惘。
"三顾":典出《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指刘备礼贤下士。
"两朝":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代君主。
"出师未捷":指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初至成都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流寓西南,目睹朝廷动荡,借咏怀诸葛亮抒发对贤相良臣的渴盼,亦隐含自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布局: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议论抒情,由实入虚,章法谨严。
2. 语言特色:"森森""频烦"等叠词强化意境,"自""空"等虚字深化情感。
3. 思想内涵: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历史兴亡之叹交融,体现儒家"仁政"理想。
4. 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祠堂春色反衬功业未成的悲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蜀相》最动人处在于时空交错的深沉咏叹。首联以问句开篇,柏树森然的意象既实写祠堂环境,又隐喻诸葛亮的精神不朽。颔联"自春色""空好音"中,草木禽鸟愈是生机盎然,愈凸显英雄逝去的永恒遗憾。后四句浓缩诸葛亮一生功业,末句"泪满襟"三字力透纸背,将历史悲情转化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范文二
杜甫此诗暗含双重对话。表面追怀蜀相,实则与唐代现实政治对话。"两朝开济"既赞诸葛亮鞠躬尽瘁,亦暗讽当时朝臣不能持守臣节。尾联"英雄泪"更超越个体哀伤,成为所有壮志未酬者的情感符号。诗中"三顾""出师"等典故的运用,展现杜甫"以史为鉴"的创作意识,体现盛唐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特质。
关于《蜀相》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频烦(pín fán,频繁)、开济(开创匡济)、长使(常使)。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格。
知识要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与杜甫忠君爱国思想的契合。
意象意境:森森古柏象征历史沧桑,黄鹂啼春反衬怅惘之情。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用典精当、虚实相生的表现技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二字有何作用?
答:强化景物无人欣赏的寂寥,反衬诸葛亮逝去后的历史空寂感。
解析:二字为诗眼,化景物为情语,体现杜诗沉郁风格。
2、问:诗中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答:通过"三顾"显其才能,"两朝"见其忠诚,"出师"彰其壮志。
解析:选取典型事件多角度塑造,体现史诗笔法。
3、问:尾联为何能引发历代读者共鸣?
答:将个人悲剧升华为英雄失路的普遍人生体验。
解析:情感张力突破时空限制,符合"诗圣"的普遍性追求。
二、选择题
1、"锦官城"在诗中指: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襄阳
答案:C
解析:唐代成都因织锦业发达称"锦官城"。
2、下列不属于本诗艺术特色的是:
A. 白描手法
B. 用典自然
C. 虚实相生
D. 以乐景写哀情
答案:A
解析:本诗重在抒情议论,非单纯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