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与鉴赏:血色边塞的悲壮史诗
本文完整解析中唐诗人李贺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揭示其以奇崛意象构建的战争图景与忠烈精神。读者将掌握诗歌的炼字艺术、色彩运用及李贺"诗鬼"风格的典型特征。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乌云翻涌似要摧毁城墙,铠甲反射日光如金色鱼鳞。
号角声穿透秋日的天空,边塞泥土在暮色中凝成暗紫。
半卷的红旗冲向易水河畔,寒霜浸透战鼓声沉闷低哑。
为报答君王黄金台的知遇,手持宝剑甘愿战死沙场。
注释
"黑云压城":以自然现象喻敌军压境之势,"摧"字突出压迫感。
"金鳞开":铠甲反光如鱼鳞闪烁,"金"与"黑"形成强烈色彩对比。
"燕脂凝夜紫":借用胭脂(yān zhī)与鲜血的双关,暮色中血迹凝固成紫。
"黄金台":战国燕昭王筑台置金招贤,此处指君王厚遇。
"玉龙":宝剑代称,典出《晋书》"剑光如玉龙腾空"。
创作背景
元和二年(807年),李贺赴潞州途中经雁门关,目睹藩镇割据下的边塞战备。时年十八岁的诗人尚未应试受阻,仍怀报国之志。诗中融合汉代李广守雁门史实与当下危机,构建出超时空的战争场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八句七言,前六句写战场实景,后二句抒志,符合乐府诗"叙议结合"传统。
2. 语言艺术:连续使用"压""摧""凝"等动词,强化画面张力;"黑""金""红""紫"的浓烈色彩组合。
3. 思想内核:通过惨烈战争描写,突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儒家忠义观。
4. 艺术特色:李贺典型"虚荒诞幻"风格,将真实战场与神话意象(玉龙)熔铸一体。
鉴赏范文
范文一:色彩炼金术中的战争美学
李贺像一位用文字调配颜料的画家,在《雁门太守行》中创造出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黑云与金甲构成明暗对抗,燕脂般的血迹在夜幕中氧化为深紫,红旗半卷似被鲜血浸透。这些超现实的色彩组合,实则是诗人内心对战争残酷性的提纯表达。当后世读者看到"霜重鼓寒声不起"时,不仅能听见沉闷的鼓点,更仿佛触摸到金属兵器上凝结的冰霜。
范文二:玉龙剑光里的士人精神
诗歌尾联突然从血腥战场跃入精神殿堂。"黄金台"作为战国招贤的象征,与中唐时期宦官专权的现实形成尖锐对比。李贺将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转化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誓言。这种带有殉道色彩的忠诚,既是对汉代李广守边传统的追慕,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补偿心理。玉龙宝剑的寒光,终究照亮的是士人精神的不朽。
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摧(cuī)、燕脂(yān zhī)、黄金台(huáng jīn tái)、玉龙(yù lóng)
2.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李贺"长吉体"特征、中唐边塞诗演变
3. 艺术手法:通感(角声满天)、借代(玉龙)、夸张(黑云压城)
4. 意象体系:黑云(压迫)、秋色(肃杀)、易水(悲壮)
5. 情感脉络:紧张→悲怆→决绝的递进式抒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黑云压城城欲摧"如何体现李贺的炼字艺术?
答:"压"字赋予乌云物理重量感,"摧"字强化毁灭性力量,二字联动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典型李贺式夸张,将心理感受转化为可触知的物理压迫。
2、问:诗中色彩描写有何特殊作用?
答:通过黑、金、红、紫的强烈对比,构建出既真实又超现实的战争画卷。
解析:继承杜甫"朱门酒肉臭"的色彩批判传统,但更具视觉冲击力。
3、问:尾联用典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以燕昭王黄金台典故,申明"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士人精神。
解析:反映中唐文人面对藩镇割据时,对中央权威的理想化寄托。
二、选择题
1、"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指代:
A. 晚霞
B. 胭脂
C. 鲜血
D. 紫砂
答案:C
解析:双关修辞,既形容暮色如胭脂晕染,更暗指血迹氧化变紫的过程。
2、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征:
A. 神话意象穿插
B. 白描手法为主
C. 色彩强烈对比
D. 动词精准凝练
答案:B
解析:李贺善用浓墨重彩的渲染,非王维式的清淡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