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鉴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2 11:00:0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与深度解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所作,融合历史典故与个人壮志,展现豪放词风与深沉家国情怀。读者将通过本文了解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掌握相关考试要点。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千古江山依旧,却难寻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昔日的歌舞楼台,风流繁华,终被历史风雨吹散。

斜阳映照草树间的普通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此居住。

遥想他当年北伐,铁马金戈,气势如猛虎横扫万里。

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出兵,想建立封狼居胥的功业,只落得仓皇败逃。

四十三年过去,眺望中仍记得扬州路上的战火。

怎忍回想,佛狸祠前乌鸦啄食,社鼓喧嚣。

谁来问我:廉颇老了,饭量可还好?

注释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君主,曾建都京口。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出身寒微,后成北伐名将。

元嘉草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指其仓促北伐惨败。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其行宫被后人改建为祠。

廉颇:战国赵国名将,晚年仍想为国效力,此处作者自喻。

创作背景

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为抗金前线筹备军事。登北固亭远眺,怀古伤今。当时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辛弃疾的北伐主张屡遭压制,词中激愤与忧虑交织。

作品解析

结构特色:上阕追忆孙权、刘裕等英雄,下阕借刘义隆败绩讽喻现实,结尾以廉颇自比,形成古今映照的环形结构。

语言艺术:"气吞万里如虎"用夸张手法塑造刘裕形象,"神鸦社鼓"以视听描写暗示国土沦丧之痛。

思想内涵:通过历史人物对比,既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又批判南宋苟安,最后以问句收束,悲壮苍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历史典故的层叠运用构成独特张力。孙权、刘裕代表成功抵抗北方政权的典范,而刘义隆的失败暗指南宋开禧北伐的隐患。辛弃疾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循环并置,当"佛狸祠"——这个异族入侵者的祭祀场所香火不断时,词人对民族记忆淡化的痛心跃然纸上。

范文二

"廉颇老矣"之问堪称南宋爱国词最强音。不同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直抒胸臆,辛弃疾用典故作铠甲,将年迈志士的悲愤包裹在历史叙事中。上阕"金戈铁马"的雄壮与下阕"神鸦社鼓"的颓唐形成尖锐对比,展现豪放词派的沉郁底色。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佛狸(bì lí) 廉颇(Lián Pō) 封狼居胥(xū)

文学常识:此词为豪放派代表作,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称辛词"北固亭双璧"。

意象解析:"神鸦社鼓"象征国土沦丧后民俗的异化,"廉颇"意象承载老骥伏枥之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气吞万里如虎"塑造了刘裕怎样的形象?

答:塑造了刘裕北伐时势不可挡的猛将形象,凸显其军事才能与豪迈气概。

解析:用动物比喻强化动态气势,与上文的"金戈铁马"形成视听联动。

2、问:分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深层含义。

答:表现沦陷区异族文化渗透的悲凉,暗讽南宋偏安导致的历史记忆扭曲。

解析:选取祭祀场景,通过民俗变迁折射政治现实,体现"以景载情"手法。

3、问:结尾用廉颇典故有何作用?

答:既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的报国之志,又流露对朝廷弃用人才的愤懑。

解析:用疑问句式强化不甘,完成从怀古到抒怀的情感升华。

二、选择题

1、词中"元嘉草草"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宋文帝北伐

D. 檀道济唱筹量沙

答案:C

解析:元嘉为宋文帝年号,其北伐因准备不足被北魏击败。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 托物言志

B. 借古讽今

C. 虚实相生

D. 以乐景写哀

答案:B

解析:通过历史繁华的消逝,暗指南宋苟安终将重蹈覆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