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和鉴赏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8 11:45:01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与深度解析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以雄浑笔力描绘江淮战乱景象,抒写报国无门的悲愤。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揭示这首爱国词作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译文

极目远望淮河,关塞已淹没在荒草丛中。

征战的尘土遮蔽天日,秋风凛冽,边地寂静无声。

我黯然神伤。

回想当年靖康之变,恐怕是天意注定,非人力可挽回;

连孔子讲学的洙泗水畔,礼乐之地,也沾染腥膻。

隔岸尽是毡帐,夕阳下牛羊归栏,敌营哨所密布。

看敌酋夜间围猎,骑兵火把照亮河川。

胡笳战鼓悲鸣,令人心惊。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白白被虫蛀尘封,究竟有何作为!

时机易逝,空怀壮志,岁月将尽。

汴京遥不可及。

朝廷正用礼乐怀柔远人,烽火台静默,暂且休兵。

求和的使臣奔走不息,何等难堪?

听说中原父老,常向南眺望皇帝车驾。

若使志士到此,必满腔忠愤,泪如雨下。

注释

【长淮】淮河,南宋与金国分界线

【洙泗】孔子讲学之地,代指文化正统

【区脱】匈奴语,指哨所,此处代指金兵营垒

【干羽】古代舞具,典出《尚书》,暗讽朝廷妥协政策

【翠葆霓旌】皇帝仪仗,寄托遗民期盼

创作背景

隆兴元年(1163年),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时值宋军符离兵败,朝廷主和派再度得势。词人巡视江淮防线,目睹边防废弛,联想到中原沦陷十四年的惨状,在悲愤交集中写下此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纪实,下阕抒情议论,形成"景-情-理"三层递进

2. 语言艺术:连用"望断""黯销凝""竟何成"等短语,形成情感顿挫

3. 思想内涵:突破个人愁绪,将志士之悲与遗民之痛、朝廷之懦多重维度交织

4. 历史价值:词中"干羽怀远"直刺宋孝宗隆兴和议,具强烈现实批判性

范文一

《六州歌头》最震撼处在于空间的对峙感。淮河作为地理分界,北岸"毡乡""区脱"与南岸"弦歌地"形成文明与野蛮的视觉冲撞。词人刻意选用"膻腥"这个嗅觉词汇,将文化玷污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理厌恶。这种空间叙事背后,暗藏着一个文化地理学的命题:当礼乐文明的发源地沦为游牧民族的牧场,整个华夏文明的空间秩序已然崩塌。

范文二

张孝祥在词中构建了多重时间维度:通过"追想当年事"勾连靖康之变的历史时间,用"岁将零"标记个人生命的生理时间,又以"静烽燧"凝固政治决策的当下时间。三种时间线的并置,形成历史悲剧的复调结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殆天数"三字,表面是宿命论的自解,实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曲笔批评,这种欲言又止的修辞方式,正是南宋爱国词人独特的表达策略。

关于《六州歌头》的考试重点

1. 字词读音:区脱(ōu tuō)、干羽(gān yǔ)、膻腥(shān xīng)

2. 文学常识:《六州歌头》本为鼓吹曲,多用于边塞题材

3. 艺术手法:上阕"征尘暗"三句使用通感修辞

4. 核心意象:"翠葆霓旌"象征正统王朝的合法性

5. 情感把握:忠愤之气与无奈之感的矛盾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以游牧生活场景反衬中原沦陷之痛,平静画面中暗含巨大悲愤。

解析: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接控诉更具艺术张力。

2、问:分析"干羽方怀远"的典故深意

答:化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使苗民归附的典故,讽刺朝廷对金妥协政策。

解析:用儒家经典反讽现实,体现词人"以雅言刺时政"的创作特点。

3、问:末句"有泪如倾"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苏词内敛含蓄,以酒祭江;张词外放激烈,泪如雨下,体现南宋词情感表达的强化趋势。

解析:反映从北宋士大夫的理性节制到南宋志士的激情喷发这一抒情范式转变。

二、选择题

1、"黯销凝"三字传达的情感是:

A. 闲适淡泊

B. 悲愤交加

C. 怅惘迷茫

D. 孤高傲世

答案:B

解析:三字浓缩了词人面对边防废弛时震惊、痛心、愤怒的复杂情绪。

2、下列哪项不是词中对比手法:

A. 弦歌地与膻腥气

B. 腰间箭与空埃蠹

C. 征尘暗与骑火明

D. 翠葆霓旌与毡乡落日

答案:C

解析:C项属光线明暗的衬托手法,非严格意义上的对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