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和鉴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5 08:15:01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和鉴赏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边塞词代表作,以苍凉壮阔的笔触描绘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秋日风光与中原截然不同,大雁毫不留恋地飞向衡阳。

军中号角声与四野风声交织,层峦叠嶂间,暮霭笼罩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浊酒思念万里家乡,战功未立归期遥遥无望。

羌笛声伴着满地寒霜,长夜难眠,将军白发苍苍,士兵泪湿衣裳。

注释

衡阳雁去: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即止,"无留意"反衬边地荒寒。

边声: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嘶、号角等声响,烘托肃杀氛围。

燕然未勒:典出《后汉书》,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此处反用典故表达功业未成。

羌管: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其声凄切强化思乡主题。

创作背景

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主持防御西夏战事。此词作于延州(今延安)军营,是其亲身经历的艺术提炼。北宋积弱的边防与将士的牺牲精神,在此得到深刻呈现。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突破五代词柔媚风格,开创"豪放沉郁"的边塞词先河,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层次分明。

2. 意象组合:"孤城""长烟""霜满地"构成萧瑟画卷,"白发""泪"等细节赋予抽象情感以具象载体。

3. 矛盾张力:"浊酒"与"家万里"、"未勒"与"归无计"的强烈对比,展现忠君报国与思乡情切的撕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听觉意象构建战场空间,风吼马嘶与号角声形成立体音画。这种"声景"书写比视觉描写更具代入感,令读者仿佛置身塞外烽火。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并置,白发象征岁月蹉跎,泪滴折射心灵重负,七字道尽戍边者的双重牺牲。

范文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堪称宋词中最苍劲的边塞画面。山峦叠嶂形成空间压迫感,落日余晖与狼烟混合成昏黄滤镜,"闭"字暗含军事戒严的紧张。这种景象描写超越个体抒情,成为北宋边防危机的象征性缩影。范仲淹以政治家眼光捕捉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关键时刻的集体命运图景。

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燕然(yān rán)、羌管(qiāng guǎn)、千嶂(zhàng)

文学常识:北宋第一首边塞词,开创豪放词风先声,收录于《全宋词》

核心意象:衡阳雁(迁徙象征)、孤城(封闭困境)、霜满地(时间流逝)

艺术手法:视听结合(边声连角)、用典反衬(燕然未勒)、细节白描(将军白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浊酒一杯家万里"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答:通过空间距离的极端对比(一杯/万里),以具体物象量化抽象乡愁。

解析: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符合宋词"深微隐曲"的抒情传统。

2、问:词中"长烟落日孤城闭"的"闭"字有何妙处?

答:既写城门紧闭的实况,又隐喻戍卒归途阻断的心理状态。

解析:动词活用兼具叙事与象征功能,体现"诗眼"的凝练价值。

3、问:全词如何体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答:在个人思乡情绪中始终贯穿"燕然未勒"的责任意识,展现儒家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解析:这种矛盾统一正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格的文学投射。

二、选择题

1、"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的主体是:

A. 词人自己

B. 边关将士

C. 南飞大雁

D. 西北羌人

答案:C

解析:此句采用拟人手法,表面写雁无情,实则反衬边地环境恶劣。

2、下列不属于本词艺术特色的是:

A. 叠词运用

B. 视听交融

C. 典故反用

D. 细节白描

答案:A

解析:全词未使用叠词,B项见于"边声连角",C项为"燕然未勒",D项如"霜满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