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爱国诗作《阁夜》原文和鉴赏
杜甫的《阁夜》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西南的晚年,诗中通过描绘夔州冬夜的萧瑟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寂悲凉的心境。
原文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译文
年末时节昼夜交替催促着短暂的白昼,
天涯边霜雪初停的夜晚格外寒冷。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悲壮凄凉,
三峡中星河倒影在水中摇曳不定。
原野上传来千家万户为战争而恸哭,
几处渔夫樵夫唱起了异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化作了黄土,
人事变迁音信断绝只剩无尽寂寥。
注释
阴阳:指日月运行。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鼓角:古代军中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和号角声。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军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时居夔州西阁。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等问题依然严重。诗人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忧国忧民之情与日俱增。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
2. 语言凝练厚重,"催"、"霁"等字精准传神。
3. 思想深沉,既有对战乱的悲愤,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 艺术上,时空转换自然,虚实相生,意境苍凉悲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阁夜》展现了杜甫晚年诗歌的典型风格。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以时空意象开篇,营造出岁末寒冬的肃杀氛围。"催"字暗示时光飞逝,与诗人迟暮之悲相呼应。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将听觉与视觉结合,鼓角声穿透寒夜,星河倒影摇曳不定,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夔州夜景图。这两联写景为后文抒情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范文二
后四句转入抒情,情感层层递进。"野哭千家闻战伐"直指现实,百姓的哭声暗示战乱未平,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夷歌数处起渔樵"以乐景写哀,更显沉痛。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用典精当,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英雄豪杰最终都归于尘土,抒发了历史虚无之感。最后"人事音书漫寂寥"收束全诗,将个人漂泊之悲与时代苦难融为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于《阁夜》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霁(jì)、夷歌、卧龙、跃马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用典(诸葛亮、公孙述)、视听结合
意象意境:霜雪寒宵、鼓角星河、野哭夷歌,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
思想情感:忧国忧民、漂泊之悲、历史沧桑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运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相衬的手法。鼓角声是听觉,星河影是视觉;声音的悲壮与光影的摇曳形成对比。
解析:这两句通过多感官描写和动静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问:"卧龙跃马终黄土"一句有何深意?
答:借诸葛亮和公孙述的典故,表达英雄终将消逝的历史沧桑感,暗含对现实战乱的感慨。
解析:用历史人物的结局来反衬现实的动荡,体现杜甫深沉的历史意识。
3、问: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苦难的同情,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悲叹,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解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二、选择题
1、"霁"在"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正确意思是:
A. 聚集
B. 停止
C. 覆盖
D. 融化
答案:B
解析:"霁"指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2、下列哪项不是《阁夜》中出现的意象:
A. 鼓角
B. 星河
C. 孤舟
D. 霜雪
答案:C
解析:诗中未出现"孤舟"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