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鉴赏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2 16:58:02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鉴赏

本文解读岑参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剖析盛唐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与家国情怀。

原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

你可曾见走马川畔的雪海边缘,

黄沙漫卷直逼天际。

轮台九月的狂风彻夜咆哮,

河床里的碎石大如斗器,

被风卷着满地翻滚。

匈奴趁秋高草黄战马肥壮,

金山西麓已见敌军烽烟,

大唐将军正率军西征。

将军的铠甲日夜不卸,

深夜行军只闻兵器碰撞,

寒风如刀割裂脸庞。

战马鬃毛凝雪汗气蒸腾,

斑斓马鞍瞬间结满冰霜,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冻结。

敌骑听闻定会胆战心惊,

料想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我们就在车师西门等候捷报。

注释

走马川:今新疆车尔臣河,一说为天山北麓峡谷。

轮台:唐代北庭都护府驻地,今新疆米泉市。

五花连钱:指名贵战马,马毛纹如连钱图案。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人的文书。

车师:汉西域国名,此指唐庭州所在地。

"风头如刀面如割":采用通感手法,将触觉转化为视觉形象。

"砚水凝":细节描写凸显边塞严寒,砚台中墨水冻结成冰。

创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为节度使封常清西征播仙(今新疆且末)所作。时值吐蕃与回纥勾结侵扰西域,封常清率军平叛。诗人亲历边塞,将大漠苦寒与军旅豪情熔铸为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句一韵的"促节奏"体式,打破传统七言诗偶数句押韵规律,模拟战鼓节拍。

2. 意象组合:黄沙、暴风、冰霜等极端意象群,构成雄奇险峻的审美空间。

3. 细节张力:马汗成冰、砚墨冻结等特写镜头,强化边塞环境的残酷性。

4. 情感表达:末三句虚写敌军胆怯,反衬唐军凛然不可犯的威武气势。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风"的意象极具表现力。从"风夜吼"的听觉震撼,到"石乱走"的视觉奇观,再到"面如割"的触觉痛感,多维度的感知描写形成立体化的边塞图景。这种"风"已非自然现象,而是成为磨砺将士意志的精神符号。诗人用风的狂暴反衬军纪的严整,用自然的威压烘托人性的坚韧。

范文二

岑参善用反差艺术制造张力。战马"汗气蒸"的体温与"旋作冰"的严寒形成强烈对比,砚台中流动的墨水与突然凝固的固态构成戏剧性转变。这些微观层面的物理变化,暗示着宏观层面的军事对抗——看似恶劣的环境反而激发更强大的战斗力。这种"以苦衬勇"的写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草檄(xí)、车师(jū shī)、胆慑(shè)

2. 文学常识: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为边塞诗派代表;此诗属乐府旧题新作

3. 艺术手法:通感修辞("风头如刀")、细节特写("砚水凝")、虚实相生(末三句)

4. 核心意象:走马川(征战之路)、金山(敌军据点)、五花马(将士英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 问:"随风满地石乱走"如何体现边塞环境特征?

答:通过夸张手法表现风力之猛,凸显西域戈壁的险恶自然条件。

解析:以动态描写静态环境,"乱走"赋予碎石生命感,增强画面冲击力。

2. 问:"马毛带雪汗气蒸"包含哪些艺术对比?

答:战马体温与冰雪严寒的对比,生命热量与环境冷酷的对抗。

解析:蒸汽的短暂存在与冰霜的持久凝结,暗示将士们艰苦的行军状态。

3. 问:全诗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虚拟想象手法,通过预设敌军反应侧面烘托唐军威势。

解析:不直接描写战斗过程,而以心理威慑展现必胜信心。

二、选择题

1. "轮台"在唐代的行政归属是:

A. 安西都护府

B. 北庭都护府

C. 陇右节度使

D. 河西节度使

答案:B

解析:轮台是北庭都护府治所,岑参当时任节度判官。

2. "汉家大将"在诗中指:

A. 汉武帝

B. 封常清

C. 高仙芝

D. 哥舒翰

答案:B

解析:此为借古喻今手法,实际歌颂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