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和鉴赏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1 20:00:02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与深度解析

《过零丁洋》是南宋名臣文天祥被俘后所作,以悲壮之笔书写家国情怀与生死抉择。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并附考试重点与模拟试题。

《过零丁洋》原文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白话译文

早年因精通经书入仕,如今在战乱中度过四年。

破碎的山河像风中柳絮,漂泊的身世似雨中浮萍。

惶恐滩头曾述说心中惶恐,零丁洋里更感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逃避死亡?只求赤诚之心永耀史册。

注释

【起一经】指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古代以通晓儒家经典为仕进之途。

【四周星】四年,文天祥1275年起兵抗元至1278年被俘。

【风飘絮】比喻南宋政权如柳絮般脆弱,暗含"山河破碎"的视觉意象。

【汗青】古代以竹简纪事,需火烤去竹汗(水分),代指史册。

创作背景

1279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此时南宋流亡朝廷退至崖山,元军主帅张弘范逼其写信劝降。此诗即为明志之作,后十日即发生崖山海战,南宋灭亡。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六句层层递进,由个人遭逢写到家国命运,末两句突发强音。

2. 语言:双声叠韵运用精妙,"惶恐""零丁"既为地名又状心境。

3. 思想:将儒家"舍生取义"精神推向极致,树立士人气节典范。

4. 艺术:比喻新颖贴切,对仗工稳自然,尾联如黄钟大吕震彻千古。

鉴赏范文

范文一:天地正气的人格化身

诗中"丹心"二字堪称文天祥精神图腾。前六句以密集意象构建压抑空间:飘絮、浮萍、惶恐滩、零丁洋,将个体命运与国运完全捆绑。末联突然挣脱时空束缚,以"自古谁无死"的诘问打破困境,最终在历史维度确立生命价值。这种由"小我"向"大我"的跃升,正是儒家"三不朽"思想的诗化呈现。

范文二:地理意象的双重隐喻

"惶恐滩"与"零丁洋"的巧妙运用,构成诗歌核心艺术特色。二者既是真实地理坐标,又是心理状态的精准投射。惶恐滩位于江西万安,是文天祥早年战败之地;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象征囚徒困境。两个地名的重复使用,形成时空交错的张力,将个人记忆、现实处境与历史评判紧密交织。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寥落(liáo luò)、汗青(hàn qīng)、丹心(dān xīn)

【文学常识】文天祥与《正气歌》并称"双璧",南宋"遗民文学"代表作

【艺术手法】比喻、双关、典故化用("留取丹心"语出《后汉书》)

【思想内涵】儒家生死观、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典范

重点试题

一、简答题

1.问:"山河破碎风飘絮"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比喻兼夸张,将南宋政权比作风中柳絮,突出其脆弱无依。

解析:意象选择具有典型性,飘絮的不可控暗示国运衰微。

2.问:末联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超越个体生死的道德追求,强调精神不朽重于肉体存灭。

解析:源自孟子"舍生取义"思想,但更具实践性和感染力。

二、选择题

1."干戈寥落"中"干戈"指代:

A. 武器 B. 战争 C. 士兵 D. 边疆

答案:B

解析:古代以兵器代指战争,与"四周星"共同构成时间意象。

2.诗中地理意象的作用是:

A. 记录行程 B. 隐喻心境 C. 写实风景 D. 批判现实

答案:B

解析:两个地名均语带双关,实现外在世界与内心体验的同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