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和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8 12:45:02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和鉴赏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与悲壮。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作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深入体会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暗了连绵的雪山。

站在孤城上遥望远方的玉门关。

将士们在黄沙中身经百战,铁甲都已磨穿。

不攻破楼兰城誓不返回家园。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唐代西北边防要地。

长云:连绵不断的乌云。

雪山:指祁连山脉。

玉门关:汉代建立的边防要塞,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穿金甲:磨穿铁甲,形容战斗频繁激烈。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处借指侵扰边境的敌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北边境战事频繁。王昌龄早年曾漫游西北边塞,对军旅生活有深刻体验。诗中既反映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也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形成鲜明对比。

2. 语言风格:简洁有力,用"暗"、"孤"等字营造苍凉氛围。

3. 艺术手法: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战争的残酷。

4. 思想内涵:既歌颂将士的报国壮志,又隐含对战争的反思。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壮阔景象。前两句通过"长云"、"雪山"、"孤城"等意象,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穿金甲"的夸张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又以"终不还"的誓言展现将士的豪情。全诗在写景与抒情的转换中,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气象。

范文二

王昌龄此作堪称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名意象的运用,既点明边塞特色,又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黄沙百战"四字凝练地概括了戍边生活的艰辛,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将士的决心。这种豪迈中见悲壮的艺术风格,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精髓所在。

关于《从军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长云(cháng yún)、玉门关(yù mén guān)、穿金甲(chuān jīn jiǎ)

文学常识:王昌龄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与高适、岑参并称。

意象意境:青海、雪山、孤城等意象共同构成苍凉雄浑的边塞意境。

艺术特色:写景与抒情结合,语言简练有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了远处雪山的苍茫景象。

解析:通过"长云"、"暗"等词语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氛围。

2、问:"黄沙百战穿金甲"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答: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战争的频繁与残酷。

解析:"百战"非实数,"穿金甲"极言战斗之激烈。

3、问: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又隐含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解析:豪壮中见悲凉,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双重特质。

二、选择题

1、"楼兰"在诗中指代的是:

A. 西域古国

B. 边关要塞

C. 敌方军队

D. 沙漠绿洲

答案:C

解析:此处用楼兰借指侵扰边境的敌人。

2、下列哪项最能体现本诗的艺术特色?

A. 婉约含蓄

B. 雄浑悲壮

C. 清新自然

D. 绮丽华美

答案:B

解析:本诗兼具雄浑气势与悲壮情怀,是典型的边塞诗风格。

相关文章: